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双吸泵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双吸离心泵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双吸离心泵技术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双吸离心泵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3 离心泵内部流场研究 | 第11-13页 |
1.3.1 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1.3.2 试验研究 | 第12页 |
1.3.3 数值模拟研究 | 第12-13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双吸离心泵三维实体建模及网格划分 | 第15-23页 |
2.1 双吸式离心泵三维实体建模 | 第15-19页 |
2.1.1 吸水室实体建模 | 第15-16页 |
2.1.2 叶轮流道实体建模 | 第16-17页 |
2.1.3 蜗壳流道实体建模 | 第17-18页 |
2.1.4 双吸泵水力模型装配 | 第18-19页 |
2.2 双吸离心泵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19-22页 |
2.2.1 结构化网格 | 第19页 |
2.2.2 非结构化网格 | 第19-20页 |
2.2.3 双吸离心泵的网格划分 | 第20-21页 |
2.2.4 网格无关性分析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双吸离心泵内部流场三维数值模拟 | 第23-41页 |
3.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23-25页 |
3.1.1 连续性方程 | 第23页 |
3.1.2 动量方程 | 第23-24页 |
3.1.3 能量方程 | 第24页 |
3.1.4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 第24-25页 |
3.2 湍流模型 | 第25-29页 |
3.2.1 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 | 第25页 |
3.2.2 标准k-ε湍流模型 | 第25-26页 |
3.2.3 RNG k-ε湍流模型 | 第26-27页 |
3.2.4 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 | 第27页 |
3.2.5 标准k-ω湍流模型 | 第27-28页 |
3.2.6 SST k-ω湍流模型 | 第28页 |
3.2.7 雷诺应力模型 | 第28-29页 |
3.2.8 大涡模型 | 第29页 |
3.3 可动区域中流动问题的求解方法 | 第29-30页 |
3.3.1 多重参考系(MRF)模型 | 第29-30页 |
3.3.2 滑移网格模型 | 第30页 |
3.3.3 动网格模型 | 第30页 |
3.4 边界条件设置 | 第30-31页 |
3.5 湍流模型对性能参数预测的影响 | 第31-34页 |
3.5.1 数据结果处理 | 第31-32页 |
3.5.2 外特性性能分析 | 第32-34页 |
3.6 双吸离心泵内部流场流动规律 | 第34-38页 |
3.6.1 静压分布 | 第34-36页 |
3.6.2 速度分布 | 第36-37页 |
3.6.3 湍动能分布 | 第37-38页 |
3.7 径向力分析 | 第38-40页 |
3.7.1 径向力的生成 | 第38-39页 |
3.7.2 离心泵径向力计算方法 | 第39页 |
3.7.3 离心泵径向力计算 | 第39-4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双吸离心泵内部流场优化 | 第41-63页 |
4.1 导流板对离心泵内部流场的影响 | 第41-48页 |
4.1.1 计算模型 | 第42页 |
4.1.2 网格划分 | 第42页 |
4.1.3 内部流场分析 | 第42-48页 |
4.2 导流板形状对离心泵内部流场的影响 | 第48-52页 |
4.2.1 导流板设计 | 第48-49页 |
4.2.2 网格划分 | 第49页 |
4.2.3 内部流场对比分析 | 第49-52页 |
4.3 导流板数量对离心泵内部流场的影响 | 第52-55页 |
4.3.1 导流板设计 | 第52页 |
4.3.2 网格划分 | 第52-53页 |
4.3.3 内部流场对比分析 | 第53-55页 |
4.4 导流板位置变化对离心泵内部流场的影响 | 第55-62页 |
4.4.1 导流板设计 | 第55-56页 |
4.4.2 内部流场对比分析 | 第56-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