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25页 |
| 第一节 产后缺乳概述 | 第12页 |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产后缺乳的认识 | 第12-19页 |
| 一、古代医家对产后缺乳的认识 | 第12-13页 |
| 二、中医对产后泌乳与脏腑功能关系的认识 | 第13-14页 |
| 三、产后缺乳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14-15页 |
| 四、产后缺乳的辨证分型及治则 | 第15-16页 |
| 五、产后缺乳的中医药治疗与护理进展 | 第16-19页 |
|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产后缺乳的认识 | 第19-23页 |
| 一、产后缺乳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 第19-20页 |
| 二、影响乳汁分泌的因素 | 第20页 |
| 三、引起缺乳的具体原因 | 第20-21页 |
| 四、评价产后缺乳的疗效指标 | 第21-22页 |
| 五、现代医学中产后缺乳的治疗与护理进展 | 第22-23页 |
| 第四节 “米酒鸡”概述 | 第23-25页 |
| 一、米酒鸡的起源及制作方法 | 第23页 |
| 二、米酒鸡成分及功效分析 | 第23-25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5-46页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25-32页 |
| 一、实验动物 | 第25页 |
| 二、动物饲养环境 | 第25页 |
| 三、仪器及药剂 | 第25-26页 |
| 四、实验药物 | 第26-27页 |
| 五、分组方法 | 第27页 |
| 六、造模方法 | 第27-28页 |
| 七、给药方法 | 第28页 |
| 八、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28-30页 |
| 九、统计学分析 | 第30页 |
| 十、科研伦理 | 第30页 |
| 十一、限制条件及拟解决办法 | 第30-31页 |
| 十二、示意图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32-46页 |
| 一、血清PRL浓度 | 第32-35页 |
| 二. HE染色 | 第35页 |
| 三. 免疫组化 | 第35-46页 |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46-56页 |
| 第一节 乳腺的发育 | 第46-47页 |
| 第二节 催乳素调节乳汁分泌机理简析 | 第47-48页 |
| 一、催乳素及催乳素受体 | 第47-48页 |
| 二、催乳素及催乳素受体对产后乳汁分泌的作用 | 第48页 |
| 第三节 实验结果评价与探讨 | 第48-53页 |
| 一、“米酒鸡”对血清PRL的调节结果评价与探讨 | 第48-50页 |
| 二、“米酒鸡”对乳腺组织学的改变的评价及探讨 | 第50-52页 |
| 三、各组母鼠乳腺免疫组化结果探析 | 第52-53页 |
| 第四节 “米酒鸡”治疗产后缺乳作用详析 | 第53-54页 |
| 第五节 “米酒鸡”治疗产后母鼠缺乳的创新性与可行性探讨 | 第54页 |
| 第六节 本研究对开展临床中医饮食护理的指导意义 | 第54-55页 |
| 第七节 “米酒鸡”对产后缺乳母鼠作用机制未来可能探讨方向 | 第55-56页 |
| 结语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附录 | 第63-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