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概述 | 第10-11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3 国内外地下水库研究和建设的发展概况 | 第11-14页 |
1.3.1 国内外地下水库的定义的区别 | 第11-12页 |
1.3.2 我国地下水库的发展现状 | 第12页 |
1.3.3 地下水库的组成 | 第12-13页 |
1.3.4 地下水库的分类 | 第13页 |
1.3.5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分析和调节水量计算 | 第13-14页 |
1.3.6 国外地下水库的发展概况 | 第1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三涧堡地下水库工程建设概况 | 第16-26页 |
2.1 三涧堡地下水库工程建设背景 | 第16-17页 |
2.2 三涧堡地下水库水利计算 | 第17-22页 |
2.2.1 径流调节计算 | 第17-22页 |
2.2.2 正常蓄水位 | 第22页 |
2.2.3 死水位 | 第22页 |
2.2.4 水库运行方式、多年运行特性 | 第22页 |
2.3 工程布置及工程建筑物 | 第22-26页 |
2.3.1 工程总布置 | 第22页 |
2.3.2 挡水建筑物 | 第22-23页 |
2.3.3 泄水建筑物 | 第23-24页 |
2.3.4 堤防及河道建筑物 | 第24页 |
2.3.5 补源工程 | 第24-25页 |
2.3.6 初期蓄水排水工程 | 第25页 |
2.3.7 取水工程 | 第25-26页 |
3 三涧堡地下水库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 第26-43页 |
3.1 工程流域内的气象状况 | 第26-29页 |
3.2 水文 | 第29-32页 |
3.2.1 水文基本资料 | 第29页 |
3.2.2 径流 | 第29-32页 |
3.3 地下水 | 第32-40页 |
3.3.1 降雨入渗补给量计算 | 第32-35页 |
3.3.2 农业灌溉回渗量 | 第35-36页 |
3.3.3 河流补给量 | 第36页 |
3.3.4 边坡短径流入渗量 | 第36-37页 |
3.3.5 潜水蒸发量 | 第37页 |
3.3.6 侧向径流排泄量 | 第37页 |
3.3.7 蒸发量 | 第37-38页 |
3.3.8 地下水库建成后地表水代替地下水开采情况 | 第38-40页 |
3.4 地下水库建成后流域水量、水位监测 | 第40-41页 |
3.5 地下水库水位上升对周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第41页 |
3.6 小结 | 第41-43页 |
4 三涧堡地下水库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 第43-57页 |
4.1 水质 | 第43-45页 |
4.1.1 水化学特征 | 第43页 |
4.1.2 海水入侵 | 第43-44页 |
4.1.3 水质评价 | 第44-45页 |
4.2 地下水库建成前后流域水质监测及变化 | 第45-55页 |
4.2.1 水质监测方法 | 第45-47页 |
4.2.2 轻度入侵区水质变化及分析 | 第47-48页 |
4.2.3 中度入侵区韩家村水质变化及分析 | 第48-51页 |
4.2.4 重度入侵区水质变化及分析 | 第51-54页 |
4.2.5 三涧堡地下水库流域不同入侵区地下水质改善比较分析 | 第54-55页 |
4.3 地下水库建设对区域的影响 | 第55页 |
4.4 小结 | 第55-57页 |
5 结论 | 第57-5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5.2 不足与建议 | 第58-59页 |
5.2.1 不足 | 第58页 |
5.2.2 建议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