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丰子恺的儿童生活观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0-13页 |
(一) 资料整理 | 第10-11页 |
(二) 专门性研究 | 第11-13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一) 儿童 | 第13-14页 |
(二) 儿童生活观 | 第14页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第14-16页 |
(一) 创新点 | 第14-15页 |
(二) 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儿童生活观的现实性批判 | 第16-33页 |
一、儿童行为的成人化 | 第16-22页 |
(一) 成人主导的儿童态度 | 第16-17页 |
(二) 儿童装扮的程式化 | 第17-18页 |
(三) 缺乏创意的玩具 | 第18-21页 |
(四) 日常生活的儿童缺位 | 第21-22页 |
二、儿童世界的阶级化 | 第22-27页 |
(一) 衣食无忧的儿童 | 第23-24页 |
(二) 挣扎于社会边缘的儿童 | 第24-27页 |
三、儿童生活的世俗化 | 第27-33页 |
(一) 儿童的自由被禁锢 | 第27-28页 |
(二) 令儿童疑惑的成人话语 | 第28-29页 |
(三) 被侵蚀的儿童“本我”人格 | 第29-30页 |
(四) 世俗重压下的儿童教育 | 第30-33页 |
第二章 儿童生活的理想追求 | 第33-46页 |
一、谐趣的生活本质 | 第33-38页 |
(一) 留住清纯的儿童世界 | 第33-35页 |
(二) 追求趣味的人生 | 第35-37页 |
(三) 用行动传递的大爱 | 第37-38页 |
二、和谐的生活环境 | 第38-42页 |
(一) 宽容的社会氛围 | 第38-40页 |
(二) 和谐的共同体关系 | 第40-42页 |
三、充分发挥想像力 | 第42-46页 |
(一) 在游戏中发挥想象力 | 第42-44页 |
(二) 绘画中的想象力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儿童生活观的形成路径 | 第46-65页 |
一、社会化经历的影响 | 第46-55页 |
(一) 近代社会化的环境与儿童生活观 | 第46-49页 |
(二) 温馨的儿时生活的影响 | 第49-54页 |
(三) 对冷漠的成人社会的反思 | 第54-55页 |
二、艺术家的特别关照 | 第55-57页 |
(一) 直线式的观察 | 第55-56页 |
(二) 绝缘的心灵体验 | 第56-57页 |
三、思想启迪:佛心与童心 | 第57-65页 |
(一) 出世与入世的同心:原真 | 第58-60页 |
(二) 法理与人情的交汇:护心 | 第60-62页 |
(三) 生命与个体的共鸣:生活寄托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
作者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