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我国南部地区典型城市和背景区域大气污染变化特征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6页
        1.2.1 大气颗粒物的研究第13页
        1.2.2 对流层臭氧的研究第13-14页
        1.2.3 大气污染观测研究第14-15页
        1.2.4 大气成分的周末效应研究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二章 数据来源和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第17-25页
    2.1 数据来源与仪器介绍第17-21页
        2.1.1 数据来源第17页
        2.1.2 观测设备工作原理简介第17-21页
    2.2 标定系统原理第21-23页
        2.2.1 49CPS臭氧标定仪第21-22页
        2.2.2 Model111型零气发生器第22页
        2.2.3 146C动态气体校准仪第22-23页
    2.3 数据质量控制第23-25页
        2.3.1 颗粒物浓度数据质量控制第23页
        2.3.2 气态污染物的数据质量控制第23-24页
        2.3.3 环境空气污染物国家标准第24-25页
第三章 昆明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第25-40页
    3.1 引言第25页
    3.2 污染物浓度的逐日变化特征第25-29页
        3.2.1 氮氧化物第25-26页
        3.2.2 臭氧第26-27页
        3.2.3 二氧化硫第27页
        3.2.4 细颗粒物第27-29页
    3.3 污染物的日变化第29-32页
        3.3.1 观测期间污染物浓度日变化第29-30页
        3.3.2 不同季节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第30-32页
    3.4 污染物浓度逐月变化及季节特点第32-35页
        3.4.1 氮氧化物第32-33页
        3.4.2 臭氧第33-34页
        3.4.3 二氧化硫第34页
        3.4.4 细粒子第34-35页
    3.5 大气污染物的周末效应第35-37页
    3.6 后向轨迹及聚类分析第37-39页
    3.7 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重庆城区大气污染变化特征第40-55页
    4.1 引言第40-41页
    4.2 污染浓度物长期逐日变化特征第41-44页
        4.2.1 氮氧化物第41页
        4.2.2 臭氧第41-42页
        4.2.3 二氧化硫第42页
        4.2.4 细颗粒物第42-44页
    4.3 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第44-47页
        4.3.1 观测期间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第44-46页
        4.3.2 不同季节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第46-47页
    4.4 污染物浓度的月变化第47-50页
        4.4.1 各个污染物季节浓度第47-48页
        4.4.2 污染物浓度的月变化第48-50页
    4.5 各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第50-51页
    4.6 周末效应第51-52页
    4.7 后向轨迹及聚类分析第52-53页
    4.8 小结第53-55页
第五章 三亚地区冬春季大气污染特征观测研究第55-67页
    5.1 前言第55页
    5.2 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总体变化第55-57页
    5.3 污染物浓度的月变化规律第57-58页
    5.4 冬春季污染物平均日变化第58-61页
    5.5 冬季各污染物之间以及气象要素的关系第61-62页
    5.6 污染物浓度与风向的关系第62-65页
    5.7 后向轨迹及其聚类分析第65-66页
    5.8 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7-70页
    6.1 结论第67-68页
        6.1.1 我国南方城市和背景区域污染物浓度时间变化特征第67-68页
        6.1.2 污染物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区域输送对各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第68页
    6.2 创新点第68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在学期间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油菜、蚕豆对秦艽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下一篇:《联合早报》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