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2位氮杂环取代的1,5-苯并二氮杂卓的合成、抑菌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0页
    1.1 苯并二氮杂卓的最新研究进展第11页
    1.2 1,5-苯并二氮杂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8页
        1.2.1 1,5-苯并二氮杂卓的基本结构骨架介绍第11页
        1.2.2 1,5-苯并二氮杂卓的合成研究进展第11-17页
            1.2.2.1 邻苯二胺与炔类化合物反应第12-14页
            1.2.2.2 邻苯二胺与单酮化合物反应第14-15页
            1.2.2.3 邻苯二胺与 1,3-二酮化合物反应第15-17页
        1.2.3 1,5-苯并二氮杂卓的抑菌活性研究进展第17-18页
    1.3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主要工作内容及创新点第18-20页
        1.3.1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及立题依据第18页
        1.3.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创新点第18-20页
第二章 8 位取代的 2-吡啶-3-酯基-4-甲基-1,5-苯并二氮杂卓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第20-43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8 位取代的 2-吡啶3酯基4甲基- 1,5-苯并二氮杂卓的合成第20-22页
        2.2.1 邻苯二胺和 1,3-二羰基酯的反应第20-21页
        2.2.2 8 位取代的含有吡啶基的 1,5-苯并二氮杂卓合成第21-22页
    2.3 Fe Cl_3-SiO_2催化、一步法合成7位取代的 2-吡啶3酯基4甲基 1,5-苯并二氮杂卓化合物第22-25页
        2.3.1 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第22-24页
        2.3.2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第24页
        2.3.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第24-25页
    2.4 可能的反应机理第25-26页
    2.5 目标化合物的表征第26-39页
        2.5.1 物理参数第26-27页
        2.5.2 红外光谱数据分析第27-28页
        2.5.3 核磁数据数据分析第28-37页
        2.5.4 质谱数据第37-38页
        2.5.5 元素分析数据第38-39页
    2.6 目标化合物的抑菌测试及构效关系研究第39-43页
        2.6.1 抑菌测试结果第40-41页
        2.6.2 构效关系研究第41-43页
    本章小结第43页
第三章 8位取代的 2-噻唑3乙酯基4甲基 1,5-苯并二氮杂卓的合成、抑菌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第43-57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两步法合成8位取代的 2-噻唑3乙酯基4甲基- 1,5-苯并二氮杂卓第44-46页
        3.2.1 邻苯二胺和 1,3-二羰基酯的反应第44页
        3.2.2 8 位取代的含有噻唑的 1,5-苯并二氮杂卓合成第44-45页
        3.2.3 可能的反应机理第45-46页
    3.3 目标化合物的表征第46-53页
        3.3.1 物理参数第46-47页
        3.3.2 红外数据分析第47页
        3.3.3 核磁数据分析第47-52页
        3.3.4 质谱数据分析第52页
        3.3.5 元素分析数据第52-53页
    3.4 对目标产物的抑菌活性测试及其构效关系研究第53-56页
        3.4.1 抑菌测试结果第53-55页
        3.4.2 构效关系研究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2-吡啶3酯基4甲基 1,5-苯并二氮杂卓抑菌活性的理论研究第57-68页
    4.1 引言第57页
    4.2 理论计算方法与计算数据分析第57-67页
        4.2.1 计算方法介绍第57页
        4.2.2 部分化合物优化后的几何结构及其参数第57-61页
        4.2.3 化合物的电荷分布第61-64页
        4.2.4 化合物前线轨道能量和轨道贡献第64-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五章 实验部分第68-72页
    5.1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第68-70页
        5.1.1 主要仪器第68-69页
        5.1.2 主要试剂第69-70页
        5.1.3 抑菌测试实验主要材料第70页
    5.2 实验方法第70-72页
        5.2.1 化合物Ⅰ的合成实验方法第70页
        5.2.2 化合物Ⅱ和Ⅳ的合成实验方法第70页
        5.2.3 化合物Ⅲ的合成的实验方法第70页
        5.2.4 抑菌测试的实验方法第70-72页
结论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2页
附录第82-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檗碱对实验性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及肠道动力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超导波荡器失超保护器件特性测试及失超动态过程测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