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芬顿与光芬顿技术 | 第10-12页 |
1.3 纳米材料 | 第12-13页 |
1.3.1 纳米材料的概述 | 第12页 |
1.3.2 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2.1 在陶瓷材料方面的应用 | 第12页 |
1.3.2.2 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2.3 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 第13页 |
1.3.2.4 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 第13页 |
1.4 SnO_2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应用 | 第13-19页 |
1.4.1 引言 | 第13页 |
1.4.2 SnO_2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 第13-17页 |
1.4.2.1 溶剂热法 | 第14页 |
1.4.2.2 溶胶-凝胶法 | 第14-15页 |
1.4.2.3 共沉淀法 | 第15-16页 |
1.4.2.4 模板法 | 第16-17页 |
1.4.2.5 微乳液法 | 第17页 |
1.4.3 SnO_2纳米粒子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 | 第17-19页 |
1.4.3.1 光催化材料 | 第17-18页 |
1.4.3.2 气敏传感器 | 第18页 |
1.4.3.3 锂离子电池及太阳能电池 | 第18-19页 |
1.5 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 | 第19-23页 |
1.5.1 引言 | 第19页 |
1.5.2 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 第19-22页 |
1.5.2.1 水热法 | 第19-20页 |
1.5.2.2 共沉淀法 | 第20页 |
1.5.2.3 溶胶-凝胶法 | 第20-21页 |
1.5.2.4 热分解法 | 第21页 |
1.5.2.5 微乳液法 | 第21-22页 |
1.5.3 Fe_3O_4复合材料的应用 | 第22-23页 |
1.5.3.1 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22页 |
1.5.3.2 在吸附方面的应用 | 第22页 |
1.5.3.3 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 | 第22-23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3-25页 |
1.6.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6.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Fe_3O_4/Sn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25-35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3 制备方法 | 第26-28页 |
2.3.1 Fe_3O_4/Sn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6-27页 |
2.3.2 合成路线 | 第27-28页 |
2.4 测试与表征 | 第28-29页 |
2.4.1 X射线衍射测试 | 第28页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 第28页 |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 | 第28页 |
2.4.4 N_2吸附-脱附比表面积及孔隙率测试 | 第28页 |
2.4.5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 第28页 |
2.4.6 光电流测试 | 第28-29页 |
2.4.7 磁学特性测试 | 第29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2.5.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9-30页 |
2.5.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0页 |
2.5.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0-31页 |
2.5.4 透射电镜分析 | 第31页 |
2.5.5 比表面积分析 | 第31-32页 |
2.5.6 瞬态光电流测试分析 | 第32-33页 |
2.5.7 磁学特性分析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Fe_3O_4/SnO_2光芬顿催化降解以及吸附亚甲基蓝性能的研究 | 第35-50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试剂与仪器 | 第36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3.3 Fe_3O_4/SnO_2光芬顿催化亚甲基蓝的性能研究 | 第36-44页 |
3.3.1 亚甲基蓝标准溶液的配置 | 第36页 |
3.3.2 亚甲基蓝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6-37页 |
3.3.3 光芬顿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3.4 Fe_3O_4/SnO_2光芬顿催化反应过程 | 第38-39页 |
3.3.5 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3.3.5.1 不同实验体系下对亚甲基蓝的降解效果 | 第39-40页 |
3.3.5.2 不同pH值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5.3 催化剂的用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1页 |
3.3.5.4 双氧水的添加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5.5 Fe_3O_4/SnO_2的复合比例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5.6 温度对光芬顿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5.7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 | 第44页 |
3.4 Fe_3O_4/SnO_2吸附亚甲基蓝的性能研究 | 第44-49页 |
3.4.1 Fe_3O_4/SnO_2吸附亚甲基蓝的性能测试 | 第44-45页 |
3.4.1.1 吸附液的pH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1.2 吸附液的起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45页 |
3.4.1.3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第45页 |
3.4.1.4 吸附剂重复使用性能实验 | 第45页 |
3.4.2 吸附率与吸附量的计算公式 | 第45-46页 |
3.4.3 吸附结果与讨论 | 第46-49页 |
3.4.3.1 吸附液的pH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46页 |
3.4.3.2 吸附时间对Fe_3O_4/SnO_2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3.3 亚甲基蓝溶液起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3.4 Fe_3O_4/SnO_2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能 | 第48页 |
3.4.3.5 不同复合比例Fe_3O_4/SnO_2的吸附性能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SnO_2与Fe_3O_4@SnO_2的制备及其光芬顿性能的研究 | 第50-67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试剂与仪器 | 第50-51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50-51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4.3 SnO_2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 第51-53页 |
4.3.1 SnO_2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 第51-52页 |
4.3.2 SnO_2纳米粒子的合成路线 | 第52页 |
4.3.3 SnO_2纳米粒子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52-53页 |
4.3.3.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2-53页 |
4.3.3.2 透射电镜分析 | 第53页 |
4.4 Fe_3O_4@SnO_2核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53-62页 |
4.4.1 Fe_3O_4@SnO_2核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53-55页 |
4.4.1.1 以K2SnO3·3H2O为锡源 | 第53-54页 |
4.4.1.2 以SnCl4·5H2O为锡源 | 第54页 |
4.4.1.3 改变反应条件及反应物制备Fe_3O_4@SnO_2 | 第54-55页 |
4.4.2 合成路线 | 第55页 |
4.4.3 Fe_3O_4@SnO_2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55-62页 |
4.4.3.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5-56页 |
4.4.3.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6-58页 |
4.4.3.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58页 |
4.4.3.4 透射电镜分析 | 第58-59页 |
4.4.3.5 比表面积分析 | 第59-60页 |
4.4.3.6 瞬态光电流测试分析 | 第60-61页 |
4.4.3.7 磁学特性分析 | 第61-62页 |
4.5 Fe_3O_4@SnO_2光芬顿降解亚甲基蓝性能研究 | 第62-66页 |
4.5.1 不同材料的光芬顿催化活性 | 第62-63页 |
4.5.2 采用不同锡源制备的Fe_3O_4@SnO_2的光芬顿催化活性 | 第63-64页 |
4.5.3 不同复合比例Fe_3O_4@SnO_2的光芬顿催化活性 | 第64页 |
4.5.4 不同反应温度制备的Fe_3O_4@SnO_2的光芬顿催化活性 | 第64-65页 |
4.5.5 Fe_3O_4@SnO_2核壳材料的重复使用性能 | 第65-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