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论 | 第11-2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选题的价值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9-23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23-25页 |
第一章 一股一权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基础 | 第25-32页 |
一、一股一权的基本内涵 | 第25-27页 |
(一)股份所有者身份与股份上权利不得分离 | 第26-27页 |
(二)类型化具体权利不得分离 | 第27页 |
(三)基于股份所有者身份获得的股份上权利种类的无差异性 | 第27页 |
(四)基于股份数量差异性获得的股份上权利数量的差异性 | 第27页 |
二、一股一权基本内涵之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一)股份平等理念 | 第28-29页 |
(二)代理和代理成本理论 | 第29-30页 |
(三)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30-31页 |
(四)效率和股东利益保护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一股一权的立法考察 | 第32-41页 |
一、公司法语境下的立法考察 | 第32-36页 |
(一)区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 第32-33页 |
(二)所有者和管理者可分离 | 第33-34页 |
(三)股份与股份上权利可拆分 | 第34-35页 |
(四)同股不同权 | 第35-36页 |
二、历史维度语境下的立法考察 | 第36-41页 |
(一)狭义一股一表决权的发展进程 | 第36-38页 |
(二)广义一股一权其他内涵的发展转变 | 第38-41页 |
第三章 一股一权的域外考察和理论反驳 | 第41-55页 |
一、一股一权的实践背离 | 第42-48页 |
(一)多重表决权股 | 第42-44页 |
(二)特殊事项决定权股 | 第44-45页 |
(三)章程或协议约定的优先或受限股份 | 第45-46页 |
(四)金融创新类产品对股份上权利的拆分 | 第46-47页 |
(五)企业间接控制 | 第47-48页 |
二、一股一权的理论反驳 | 第48-52页 |
(一)对股份平等理念的反驳 | 第48-49页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第49-50页 |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50-51页 |
(四)有效市场假说 | 第51-52页 |
三、一股一权的底线坚守 | 第52-55页 |
(一)强制信息披露 | 第53-54页 |
(二)司法救济制度 | 第54-55页 |
第四章 一股一权的实质 | 第55-68页 |
一、股东自治与监管的辩证关系 | 第55-59页 |
(一)一股一权视角下的股东自治与监管 | 第55-57页 |
(二)公司契约理论下的股东自治与监管 | 第57-59页 |
二、股东自治的标准化合约 | 第59-64页 |
(一)财产性权利、身份性权利和类别权利 | 第60-61页 |
(二)区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股份公司 | 第61-62页 |
(三)新兴企业和部分国企对公司治理创新的需求 | 第62-64页 |
三、监管的漏洞补充功能 | 第64-68页 |
(一)事先监管和事中事后监管 | 第64-65页 |
(二)司法救济和非司法救济 | 第65-67页 |
(三)中介机构监督和社会监督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我国公司法一股一权规则的再安排 | 第68-71页 |
一、一股一权基本规则的再安排 | 第68-69页 |
二、一股一权有关配套机制的再安排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后记 | 第79-8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