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铜表面均三嗪二硫醇硅烷纳米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5-34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8页
    1.2 均三嗪二硫醇纳米薄膜第18-23页
        1.2.1 均三嗪二硫醇单体纳米薄膜第19-20页
        1.2.2 均三嗪二硫醇聚合纳米薄膜第20-23页
    1.3 硅烷纳米薄膜第23-25页
        1.3.1 硅烷自组装纳米薄膜第23-24页
        1.3.2 硅烷电沉积纳米薄膜第24-25页
    1.4 均三嗪二硫醇硅烷纳米薄膜第25-32页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第34-44页
    2.1 实验材料第34-35页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35-36页
    2.3 实验研究材料的制备第36-40页
        2.3.1 均三嗪二硫醇硅烷的合成及水解第36-38页
        2.3.2 铜表面自组装技术制备均三嗪二硫醇硅烷纳米薄膜第38-39页
        2.3.3 铜表面电化学技术制备均三嗪二硫醇硅烷纳米薄膜第39页
        2.3.4 铜表面均三嗪二硫醇硅烷和长链硅烷复合纳米薄膜的制备第39-40页
        2.3.5 复合纳米薄膜制备用于油水分离的超疏水铜网/铜泡沫第40页
    2.4 研究材料的测试与表征第40-44页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能谱(EDS)测试第40-41页
        2.4.2 X射线衍射(XRD)测试第41页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第41页
        2.4.4 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测试第41页
        2.4.5 核磁共振(NMR)测试第41-42页
        2.4.6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试第42页
        2.4.7 热重(DSC-TG)测试第42页
        2.4.8 静态接触角(CA)及渗透行为测试第42页
        2.4.9 油水分离实验第42-43页
        2.4.10 电化学测试第43-44页
第3章 铜表面自组装技术制备均三嗪二硫醇硅烷纳米薄膜及其性能研究第44-77页
    3.1 均三嗪二硫醇硅烷的合成及热稳定性能第44-51页
        3.1.1 均三嗪二硫醇硅烷的合成第44-47页
        3.1.2 均三嗪二硫醇硅烷的热稳定性能第47-48页
        3.1.3 均三嗪二硫醇硅烷的水解规律第48-51页
    3.2 均三嗪二硫醇硅烷自组装纳米薄膜的电化学性能第51-58页
        3.2.1 自组装纳米薄膜的循环伏安性能第51-52页
        3.2.2 自组装纳米薄膜的极化曲线第52-54页
        3.2.3 自组装纳米薄膜的交流阻抗谱第54-58页
    3.3 均三嗪二硫醇硅烷自组装纳米薄膜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第58-72页
        3.3.1 XPS全谱扫描及分析第58-60页
        3.3.2 元素精细谱扫描及分析第60-72页
    3.4 均三嗪二硫醇硅烷自组装纳米薄膜的形貌及湿润性能第72-76页
        3.4.1 自组装纳米薄膜的形貌第72-74页
        3.4.2 自组装纳米薄膜的湿润性能第74-76页
    3.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4章 铜表面电化学技术制备均三嗪二硫醇硅烷纳米薄膜及其性能研究第77-100页
    4.1 引言第77-78页
    4.2 循环伏安法制备均三嗪二硫醇硅烷纳米薄膜第78-81页
    4.3 恒电流法制备均三嗪二硫醇硅烷纳米薄膜第81-82页
    4.4 恒电流法制得均三嗪二硫醇硅烷纳米薄膜的电化学性能第82-85页
    4.5 恒电流法制得均三嗪二硫醇硅烷纳米薄膜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第85-94页
        4.5.1 XPS全谱扫描及分析第85-86页
        4.5.2 元素精细谱扫描及分析第86-94页
    4.6 恒电流法制得均三嗪二硫醇硅烷纳米薄膜的形貌及湿润性能第94-98页
        4.6.1 恒电流法制得纳米薄膜的形貌第94-96页
        4.6.2 恒电流制得纳米薄膜的湿润性能第96-98页
    4.7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5章 均三嗪二硫醇硅烷和长链硅烷复合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100-137页
    5.1 引言第100-101页
    5.2 均三嗪二硫醇硅烷和十八烷基三氯硅烷复合纳米薄膜第101-110页
        5.2.1 复合纳米薄膜的电化学性能第101-104页
        5.2.2 复合纳米薄膜的形貌及湿润性能第104-110页
    5.3 均三嗪二硫醇硅烷和正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复合纳米薄膜第110-115页
        5.3.1 复合纳米薄膜的电化学性能第110-113页
        5.3.2 复合纳米薄膜的形貌及湿润性能第113-115页
    5.4 均三嗪二硫醇硅烷和十八烷基三氯硅烷复合纳米薄膜的性能第115-122页
        5.4.1 超疏水铜网形貌及湿润性能第116-119页
        5.4.2 超疏水铜网油水分离性能第119-121页
        5.4.3 超疏水铜网p H环境稳定性能第121-122页
    5.5 均三嗪二硫醇硅烷和长链氟氯硅烷复合纳米薄膜的性能第122-135页
        5.5.1 超疏水铜泡沫形貌及湿润性能第123-124页
        5.5.2 超疏水铜泡沫表面化学构成第124-133页
        5.5.3 超疏水铜泡沫油水分离性能第133-134页
        5.5.4 超疏水铜泡沫p H环境稳定性能第134-135页
    5.6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结论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54-156页
致谢第156-157页
个人简历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五代敦煌吐鲁番奴婢制度研究
下一篇:民国时期河口地方法院同居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