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5页 |
1. 引言 | 第8页 |
2. 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 | 第8-9页 |
·中药定义 | 第8页 |
·我国中药产业现状 | 第8-9页 |
3. 中药质量控制 | 第9-11页 |
·中药质量控制含义 | 第9页 |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 第9-10页 |
·中药质量鉴别 | 第10-11页 |
·中药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11页 |
4. 中药指纹图谱——中药质量控制技术 | 第11-15页 |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发展 | 第11-12页 |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概念 | 第12页 |
·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的意义 | 第12页 |
·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的方法 | 第12-15页 |
5. 化学计量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第15-18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15-16页 |
·数据前处理 | 第16页 |
·数据压缩与变量提取 | 第16页 |
·相似度评价 | 第16-17页 |
·模式识别 | 第17-18页 |
6.中药指纹图谱的应用前景和不足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5页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用于感冒咳嗽颗粒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25-32页 |
1. 前言 | 第25页 |
2. 数据分析方法和原理 | 第25-26页 |
·相似度评价 | 第25-26页 |
·主成分分析投影判别 | 第26页 |
3. 仪器和试剂 | 第26-27页 |
·仪器 | 第26页 |
·色谱条件 | 第26页 |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样品及制备 | 第26-27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27-30页 |
·感冒咳嗽颗粒指纹图谱的建立和相似度评价 | 第27-28页 |
·主成分投影判别分析 | 第28-30页 |
5. 讨论 | 第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化学计量学用于中药白术二维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32-45页 |
1. 引言 | 第32-33页 |
2. 化学计量学方法 | 第33-34页 |
·二维指纹图谱的构建 | 第33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33页 |
·系统聚类分析 | 第33-34页 |
·K最近邻法 | 第34页 |
·偏最小二乘法 | 第34页 |
·人工神经网络 | 第34页 |
·多重准则决策方法:PROMETHEE和GAIA | 第34页 |
3.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实验试剂与药材 | 第34-35页 |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样品制备 | 第35页 |
·色谱条件 | 第35页 |
·软件 | 第35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紫外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 第35-37页 |
·荧光色谱数据主成分分析 | 第37-39页 |
·二维指纹图谱的主成分分析 | 第39页 |
·多准则决策方法PROMETHEE和GAIA分析结果 | 第39-42页 |
·有监督模式识别方法 | 第42-43页 |
5. 结论 | 第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化学计量学用于建立五味子指纹图谱 | 第45-54页 |
1. 前言 | 第45-46页 |
2. 化学计量学方法 | 第46-47页 |
·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 | 第46页 |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 | 第46-47页 |
·主成分分析(PCA) | 第47页 |
·K最近邻法(KNN) | 第47页 |
·偏最小二乘法(PLS) | 第47页 |
3.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实验仪器和色谱条件 | 第47页 |
·试剂和样品 | 第47-48页 |
·数据分析 | 第48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使用PARAFAC对HPLC-DAD三维数据进行分析 | 第48-50页 |
·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PARAFAC解析结果进行分析 | 第50-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五章 近红外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五味子指纹图谱研究 | 第54-60页 |
1. 前言 | 第54页 |
2. 理论和方法 | 第54-55页 |
·主成分分析(PCA) | 第54-55页 |
·连续投影算法(SPA) | 第55页 |
·遗传算法偏最小二乘法(GA-PLS) | 第55页 |
3. 实验部分 | 第55页 |
·仪器和样品 | 第55页 |
·数据分析 | 第55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55-58页 |
·近红外光谱指纹图谱 | 第55-56页 |
·有效波长的选择 | 第56-57页 |
·KNN和PLS模型 | 第57-58页 |
5. 结论 | 第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