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城乡金融组织论文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导论第13-25页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5页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第15-20页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第20-22页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之处第22-25页
第一章 微型金融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25-45页
    第一节 微型金融的相关概念第25-30页
        一、小额信贷第25-26页
        二、微型金融第26-29页
        三、普惠金融第29-30页
    第二节 微型金融的理论基础第30-45页
        一、金融发展理论第30-36页
        二、农村金融理论第36-39页
        三、信息经济学理论第39-40页
        四、团体贷款与关系型贷款理论第40-45页
第二章 农村微型金融:弥补传统金融缺失第45-65页
    第一节 我国农村传统金融发展历程回顾第45-56页
        一、初步形成阶段(1949 年-1957 年)第46页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 年-1978 年)第46-47页
        三、恢复创立阶段(1979 年-1991 年)第47-48页
        四、改革深化阶段(1992 年-2005 年)第48-52页
        五、完善创新阶段(2006 年至今)第52-56页
    第二节 我国农村传统金融缺失分析第56-62页
        一、我国农村传统金融缺失测算的基本构想第56页
        二、我国农村金融资产缺口的具体测算第56-60页
        三、我国农村传统金融缺失的影响第60-62页
    第三节 农村微型金融弥补传统金融缺失的作用机理第62-65页
        一、灵活多元的信用评价标准第63页
        二、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与风险控制机制第63-64页
        三、独特易行的关系型贷款方式第64页
        四、方便快捷的贷款流程第64-65页
第三章 国际微型金融模式比较研究第65-86页
    第一节 国际微型金融典型业务模式研究第65-73页
        一、GB模式的基本特点第65-70页
        二、BancoSol模式的基本特点第70-71页
        三、BRI模式的基本特点第71-72页
        四、FINCA村庄银行模式的基本特点第72-73页
    第二节 国际商业银行开展微型金融业务渠道研究第73-79页
        一、国际微型金融机构主要类型及客户定位第73-74页
        二、国际商业银行开展微型金融的业务渠道第74-79页
    第三节 国际微型金融监管的基本模式第79-82页
        一、基于现有银行立法的监管模式第79-80页
        二、专门微型金融立法下的监管模式第80-81页
        三、微型金融自律监管模式第81-82页
    第四节 国际微型金融模式比较研究的启示第82-86页
        一、积极培育农村微型金融市场体系第83页
        二、有效地引入格莱珉银行的贷款模式第83-84页
        三、扩大微型金融资金来源第84页
        四、加强微型金融的创新第84-85页
        五、国内商业银行开展微型金融业务的渠道选择第85-86页
第四章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现状第86-108页
    第一节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业务开展现状第86-94页
        一、邮储银行开办微型金融业务的有益尝试第86-88页
        二、农村新型微型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第88-91页
        三、社区银行——值得推广的新型微型金融机构第91-94页
    第二节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的贷款组织形式与定价方法第94-105页
        一、小额贷款组织形式第94-97页
        二、小额贷款定价方法第97-100页
        三、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具体计算第100-105页
    第三节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监管现状第105-108页
        一、多头的微型金融监管体制第105-106页
        二、新型微型金融机构的监管第106页
        三、存款保险制度初步覆盖微型金融机构第106-108页
第五章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问题与障碍第108-118页
    第一节 使命漂移加剧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第108-109页
        一、我国农村微型金融使命漂移的困境及衡量第108-109页
        二、我国农村微型金融使命漂移问题的现实影响第109页
    第二节 新型农村微型金融机构融资困境与政策限制第109-111页
        一、新型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融资困境第110页
        二、新型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政策限制第110-111页
    第三节 不合理的微型金融定价机制第111-115页
        一、不健全的信用环境导致定价依据不足第112-113页
        二、传统的定价方法导致定价不够科学第113-115页
    第四节 不完善的微型金融监管体系第115-118页
        一、微型金融监管立法滞后第115-116页
        二、监管链条过长,基层监管资源不足第116页
        三、监管标准和要求有待完善第116-117页
        四、某些微型金融活动游离于监管之外第117-118页
第六章 促进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第118-135页
    第一节 利用差别性定价和政策性引导弱化使命漂移问题第118-120页
        一、探索差别性定价,化解使命漂移难题第118-119页
        二、加强政策性引导,纠正使命漂移问题第119-120页
    第二节 培育农村新型微型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第120-125页
        一、打造多层次农村新型微型金融组织体系第120-121页
        二、采用多种手段拓展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空间第121-125页
    第三节 健全农村微型金融定价机制第125-130页
        一、健全农村微型金融的信用保障体系第125-127页
        二、实现市场化的利率定价机制第127-130页
    第四节 完善农村微型金融的监管体制第130-135页
        一、明确微型金融监管的特殊要求第130-132页
        二、逐步向专门微型金融立法下的监管模式转型第132页
        三、探索实施农村微型金融的分类、分层监管第132-133页
        四、建立差别化的农村微型金融监管标准与要求第133-135页
结论第135-139页
    一、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第135-137页
    二、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6页
后记第14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GD共价结合氧化石墨烯生物活性界面的构建及其生物性能研究
下一篇:政府扶贫开发项目管理能力与项目效益研究—实例分析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灯塔镇下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