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乡村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农民公共精神的构建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第一章 绪论第6-13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6-7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7-11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7-8页
        1.2.2 国内研究动态第8-11页
    1.3 论文的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第11-13页
        1.3.1 论文的内容第11页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1-12页
        1.3.3 论文的创新性第12-13页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第13-20页
    2.1 相关概念第13-17页
        2.1.1 治理与治理现代化第13-14页
        2.1.2 乡村治理现代化第14-15页
        2.1.3 公共精神与农民公共精神第15-17页
    2.2 相关理论第17-20页
        2.2.1 新制度主义理论第17-18页
        2.2.2 社会资本理论第18-20页
第三章 我国农民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影响第20-38页
    3.1 我国农民公共精神缺失的实证调查分析第20-31页
        3.1.1 样本的基本情况第20-21页
        3.1.2 我国乡村农民公共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第21-31页
    3.2 乡村农民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第31-34页
        3.2.1 传统因素影响当代农民公共精神存量第31-32页
        3.2.2 现代因素抑制农民公共精神成长第32-34页
    3.3 农民公共精神缺失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影响第34-38页
        3.3.1 公共伦理价值观的衰落导致乡村的无序化第35页
        3.3.2 乡村公共空间的萎缩加剧了农民的离散性第35-36页
        3.3.3 以己为中心的公共参与阻碍村庄公共事业发展第36页
        3.3.4 与村庄关系的疏远导致公共活动开展受阻第36-38页
第四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下农民公共精神的构建路径第38-47页
    4.1 促进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第38-40页
        4.1.1 建立完备的乡村市场体系,奠定物质基础第38-39页
        4.1.2 重视市场经济中的伦理道德建设第39-40页
    4.2 完善和创新基层民主自治的制度第40-41页
        4.2.1 完善村民自治相关法律和法规建立第40页
        4.2.2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调动农民公共行为第40-41页
    4.3 推进乡村文化发展,增进乡村的认同第41-44页
        4.3.1 发展乡村教育,培养农民理性精神和公共意识第42-43页
        4.3.2 弘扬乡贤文化,凝聚乡村共识第43-44页
    4.4 发展且壮大乡村民间社会组织第44-47页
        4.4.1 优化乡村民间社会组织的外部环境第45-46页
        4.4.2 加强乡村民间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第46-47页
结束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附录第50-5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意象建构与陈敬容诗歌的人格抒写
下一篇:基于B/S模式的海东市团干部综合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