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兔唇创口愈合过程中不同时间的瘢痕变化 | 第10-1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14页 |
1 实验动物、试剂、仪器、耗材 | 第10-11页 |
2 兔上唇唇裂术后瘢痕模型的建立 | 第11-12页 |
3 不同时间瘢痕模型的大体观察及瘢痕体积的测定 | 第12页 |
4 不同时间兔上唇瘢痕组织中α-SMA的免疫组化染色及MFB细胞计数 | 第12-13页 |
5 不同时间瘢痕组织中α-SMA含量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13-14页 |
结果 | 第14-17页 |
1 兔上唇唇裂术后瘢痕模型的建立 | 第14页 |
2 不同时间瘢痕模型的大体观察及瘢痕体积的测定 | 第14-15页 |
3 不同时间瘢痕组织中α -SMA的免疫组化染色及MFB细胞计数 | 第15-16页 |
4 不同时间瘢痕组织中α-SMA含量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16-17页 |
讨论 | 第17-19页 |
第二部分 筛选P38MAPK基因沉默最有效SHRNA序列,构建P38MAPK基因沉默腺病毒载体 | 第19-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1 实验动物、试剂、仪器、耗材 | 第19-20页 |
2 pDC316-ZsGreen-ShRNA-MAPK14腺病毒载体构建 | 第20-21页 |
3 pDC316-ZsGreen-shRNA-MAPK14腺病毒病毒包装 | 第21-22页 |
4 兔皮肤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 | 第22-23页 |
5 Real time PCR检测腺病毒感染目的细胞后MAPK14的干扰效率 | 第23-24页 |
结果 | 第24-33页 |
1 pDC316-ZsGreen-shRNA-MAPK14腺病毒载体构建 | 第24-27页 |
2 pDC316-ZsGreen-shRNA-MAPK14腺病毒病毒包装 | 第27-31页 |
3 兔皮肤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 | 第31页 |
4 定量PCR检测腺病毒感染目的细胞后MAPK14的干扰效率 | 第31-33页 |
讨论 | 第33-36页 |
第三部分 P38MAPK基因沉默腺病毒转染对兔唇裂术后瘢痕影响的体内试验 | 第36-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1 实验动物、试剂、仪器、耗材 | 第36-37页 |
2 兔上唇瘢痕组织局部阴性腺病毒注射预实验 | 第37页 |
3 天狼猩红染色检测不同时间基因转染后瘢痕组织中colⅠ、colⅢ表达变化 | 第37-38页 |
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不同时间基因转染后瘢痕组织中colⅠ、colⅢ、MMP1、TIMP1表达变化 | 第38页 |
5 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基因转染后瘢痕组织中colⅠ、colⅢ、MMP1、TIMP1的蛋白表达变化 | 第38-39页 |
6 Real-time PCR检测不同时间基因转染后瘢痕组织中colⅠ、colⅢ、MMP1、TIMP1的mRNA表达变化 | 第39-40页 |
结果 | 第40-44页 |
1 兔上唇瘢痕组织局部阴性腺病毒注射转染效果比较 | 第40页 |
2 不同时间腺病毒转染后瘢痕组织colⅠ、colⅢ表达变化 | 第40-41页 |
3 不同时间腺病毒转染后瘢痕组织中colⅠ、colⅢ、MMP1、TIMP1表达变化 | 第41-42页 |
4 不同时间腺病毒转染后瘢痕组织中colⅠ、colⅢ、MMP1、TIMP1的蛋白表达变化 | 第42-44页 |
5 不同时间腺病毒转染后colⅠ、colⅢ、MMP1、TIMP1的mRNA表达变化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第四部分 P38MAPK基因沉默腺病毒体内转染后,P38MAPK与SMAD信号CROSS-TALK的检测 | 第46-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1 实验动物、试剂、仪器、耗材 | 第46页 |
2 Western Blot检测术后1周注射靶基因沉默腺病毒后瘢痕组织中Smad2、Smad3、p-Smad2、p-Smad3、p38MAPK及p-p38MAPK的蛋白表达变化 | 第46-47页 |
3 Real-time PCR检测术后1周注射靶基因沉默腺病毒后瘢痕组织中Smad2、Smad3及p38MAPK的mRNA表达变化 | 第47-48页 |
结果 | 第48-49页 |
1 术后1周注射靶基因沉默腺病毒后Smad2、Smad3、p-Smad2、p-Smad3、p38MAPK及p-p38MAPK在瘢痕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变化 | 第48-49页 |
2 术后1周注射靶基因沉默腺病毒后Smad2、Smad3及p38MAPK在瘢痕组织中的mRNA表达变化 | 第49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综述 增生性瘢痕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57-72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临床病例 | 第72-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缩略词表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