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陕西作家的史诗性创作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第一章 史诗的渊源与新时期陕西作家的史诗意识 | 第11-25页 |
| 第一节 史诗的渊源与史诗的品质 | 第11-15页 |
| 第二节 史诗情结与秦地文学传统 | 第15-19页 |
| 第三节 “茅盾传统”的呼唤与作家艰难的文学选择 | 第19-25页 |
| 第二章 新时期陕西作家创作的史诗品格与追求 | 第25-39页 |
| 第一节 文化思考下的史诗性预设 | 第25-33页 |
| 一、民间文化视阈下的鲜明主题 | 第25-28页 |
| 二、充满侠气与匪气的“反英雄” | 第28-30页 |
| 三、“耕读”文化畸变下的“面子”文化心理 | 第30-33页 |
| 第二节 史诗内蕴的继承与形式的消解 | 第33-39页 |
| 一、善与美:永恒的民族精魂 | 第33-35页 |
| 二、史诗形式:从逼仄走向宽广 | 第35-39页 |
| 第三章 新时期陕西作家史诗创作的深化与枷锁 | 第39-55页 |
| 第一节 新的史诗历史观 | 第39-44页 |
| 一、抽离国家意识的个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 第39-42页 |
| 二、剥离自信的历史反思意识 | 第42-44页 |
| 第二节 史诗的修辞及效果 | 第44-49页 |
| 一、象征:复义性的修辞效果 | 第44-47页 |
| 二、魔幻:神秘性与诗意性的美学效果 | 第47-49页 |
| 第三节 史诗创作的枷锁 | 第49-55页 |
| 一、文化思考预设下人物形象的“意念化” | 第49-51页 |
| 二、文化使命下乡土情结的“制约性” | 第51-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后记 | 第59-60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