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SnO2/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7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锂离子电池研究现状第11-19页
        1.2.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2-14页
        1.2.2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第14页
        1.2.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14-19页
    1.3 SnO_2简介及应用第19-29页
        1.3.1 SnO_2简介第19-20页
        1.3.2 锂离子电池SnO_2负极材料第20-29页
            1.3.2.1 SnO_2电极材料的纳米化第20-25页
            1.3.2.2 SnO_2与高导电性材料的复合第25-29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第29-31页
    参考文献第31-37页
第二章 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方法第37-47页
    2.1 纳米结构负极材料的合成方法第37-40页
    2.2 电极材料的制备第40-42页
        2.2.1 碳纳米纤维(CNFs)的制备第40页
        2.2.2 浸涂法制备CNF/SnO_2第40-41页
        2.2.3 CNF/SnO_x/C的制备第41页
        2.2.4 CNF/SnO_2/C的制备第41页
        2.2.5 SnO_2 NTs的制备第41页
        2.2.6 SnO_2/C NTs的制备第41页
        2.2.7 rGO/SnO_2的制备第41-42页
    2.3 样品表征及锂电特性测试第42-44页
        2.3.1 样品结构、成分和性质的表征第42页
        2.3.2 电极制备及电池组装第42页
        2.3.3 锂离子电池特性测试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第三章 浸涂法制备CNF/SnO_x/C复合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第47-67页
    3.1 碳纳米纤维(CNFs)的结构与形貌表征及其储锂性能第47-49页
        3.1.1 CNFs的结构与形貌表征第47-48页
        3.1.2 CNFs的电极性能第48-49页
    3.2 CNF/SnO_2的结构与形貌表征及其储锂性能第49-52页
        3.2.1 CNF/SnO_2的结构与形貌表征第49-51页
        3.2.2 CNF/SnO_2的储锂性能第51-52页
    3.3 CNF/SnO_x/C的结构与形貌表征及其储锂性能第52-59页
        3.3.1 CNF/SnO_x/C的结构与形貌表征第53-55页
        3.3.2 CNF/SnO_x/C生长机制第55页
        3.3.3 CNF/SnO_x/C的储锂性能第55-59页
    3.4 CNF/SnO_2/C的结构与形貌表征及其储锂性能第59-63页
        3.4.1 CNF/SnO_2/C的结构与形貌表征第59-60页
        3.4.2 CNF/SnO_2/C的生长机制第60-61页
        3.4.3 CNF/SnO_2/C的储锂性能第61-63页
    3.5 本章小结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第四章 浸涂法制备网状SnO_2/C纳米管及其储锂性能第67-83页
    4.1 SnO_2 NTs的结构与形貌表征及其储锂性能第68-71页
        4.1.1 SnO_2 NTs的结构与形貌表征第68页
        4.1.2 SnO_2 NTs的储锂性能第68-71页
    4.2 SnO_2/C NTs的结构与形貌表征及其储锂性能第71-80页
        4.2.1 SnO_2/C NTs的结构与形貌表征第71-74页
        4.2.2 SnO_2/C NTs的储锂性能第74-80页
    4.3 本章小结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第五章 凝胶混凝法制备rGO/SnO_2及其储锂性能第83-102页
    5.1 rGO/SnO_2的结构与形貌表征及其生长机制第83-90页
        5.1.1 rGO/SnO_2的结构与形貌表征第83-90页
        5.1.2 GO/SnO_2的凝胶混凝生长机制第90页
    5.2 rGO/SnO_2的储锂性能第90-96页
    5.3 rGO/SnO_x的储锂性能第96-99页
    5.4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2-104页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02-103页
    6.2 工作展望第103-104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基超导体的57Fe穆斯堡尔谱研究
下一篇:氧化锰电极的纳米结构设计、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