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3.1 轻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2 资产负债配置策略评价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3.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1-23页 |
1.4.3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相关基本理论 | 第24-28页 |
2.1 资产负债组合管理理论 | 第24页 |
2.2 双重结构对称理论 | 第24-25页 |
2.3 商业银行效率理论 | 第25页 |
2.4 绩效评价理论 | 第25-26页 |
2.5 相关理论的启示 | 第26-28页 |
3 Z银行轻型化发展目标及资产负债配置策略的现状 | 第28-40页 |
3.1Z银行轻型化发展的背景和机会 | 第28-31页 |
3.1.1 Z银行轻型化发展的背景分析 | 第28页 |
3.1.2 经济新常态下Z银行的结构性机会 | 第28-30页 |
3.1.3 Z银行轻型化发展的业务条线和板块 | 第30-31页 |
3.2 Z银行轻型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目标 | 第31-34页 |
3.2.1 Z银行轻型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 第31-32页 |
3.2.2 商业银行轻型化发展的目标变化及本质 | 第32-33页 |
3.2.3 Z银行轻型化发展目标对资产负债配置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Z银行现有的资产负债配置策略类型 | 第34-35页 |
3.3.1 资产负债配置策略按业务条线分类 | 第34-35页 |
3.3.2 资产负债配置策略按管理内容分类 | 第35页 |
3.4 Z银行资产负债配置策略的比较时段及现状分析 | 第35-40页 |
3.4.1 Z银行资产负债配置策略的比较时段 | 第35页 |
3.4.2 Z银行资产负债配置策略的现状分析 | 第35-40页 |
4 Z银行资产负债配置策略的传统评价 | 第40-54页 |
4.1 Z银行资产负债配置评价的目的 | 第41页 |
4.1.1 资产负债配置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根基 | 第41页 |
4.1.2 Z银行资产负债配置策略评价的目的 | 第41页 |
4.2 Z银行资产负债变动情况的分析 | 第41-50页 |
4.2.1 Z银行资产变动情况的分析 | 第42-48页 |
4.2.2 Z银行负债变动情况的分析 | 第48-50页 |
4.3 Z银行资产负债配置策略的定性评价 | 第50-52页 |
4.3.1 Z银行资产负债配置策略的社会荣誉评价 | 第50-51页 |
4.3.2 Z银行资产负债配置策略的管理层评价 | 第51-52页 |
4.4 净息差法下Z银行资产负债配置策略的评价 | 第52-54页 |
4.4.1 净息差视角下资产负债配置策略的分析指标 | 第52页 |
4.4.2 Z银行2013年-2015 年净息差的比较分析 | 第52-54页 |
5 Z银行资产负债配置效率的综合评价 | 第54-60页 |
5.1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模型 | 第54-55页 |
5.2 数据包络分析法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 第55-56页 |
5.3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设计 | 第56-57页 |
5.3.1 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单元的选取 | 第56页 |
5.3.2 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取 | 第56-57页 |
5.4 数据包络分析法下的综合评价及其结论 | 第57-60页 |
6 相关对策及建议 | 第60-64页 |
6.1 不断适应轻型化业务流程调整管理的级次 | 第60-61页 |
6.2 重视资产负债配置数据支持和后台资源整合 | 第61页 |
6.3 根据配置策略变化优化物理网点和网络渠道 | 第61-6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4页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64-65页 |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65-66页 |
7.3.1 研究的不足 | 第65页 |
7.3.2 研究的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