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活断层错动下隧道与围岩的相互作用特征及抗震措施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1.1 选题工程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地下结构抗震研究方法第9-10页
        1.2.2 穿越活断层隧道抗震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隧道震害破坏形式第11-12页
    1.4 隧道抗震设计方法第12-13页
        1.4.1 超挖设计第12-13页
        1.4.2 铰接设计第13页
        1.4.3 隔离消能设计第13页
    1.5 国内外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工程实例第13-14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1.6.1 主要研究内容分第14-15页
        1.6.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工程地质概况及隧道结构动力分析原理与参数第16-27页
    2.1 地铁2号线通过活动断层地质概况第16-17页
    2.2 地铁2号线通过活断层规模位置以及地层参数第17-20页
        2.2.1 断层规模及位置第17-20页
        2.2.2 区间隧道地层地质参数第20页
    2.3 活动断裂对地铁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及应考虑的问题第20-22页
    2.4 ABAQUS软件计算原理第22页
    2.5 本构模型第22-25页
        2.5.1 模型基本理论第22-25页
        2.5.2 Mohr-Coulomb模型的使用注意事项第25页
    2.6 计算模型参数第25-27页
第三章 围岩与衬砌在位错后相互作用特征及设防范围研究第27-61页
    3.1 不同断层带宽度工况对比分析第27-40页
        3.1.1 拱顶受力分析第29-32页
        3.1.2 仰拱受力分析第32-35页
        3.1.3 拱腰受力分析第35-37页
        3.1.4 围岩压力分析第37-40页
        3.1.5 断层宽度影响规律第40页
    3.2 不同的断层错动方式对比分析第40-53页
        3.2.1 拱顶应力对比分析第41-44页
        3.2.2 仰拱应力对比分析第44-48页
        3.2.3 拱腰应力对比分析第48-51页
        3.2.4 围岩压力对比分析第51-53页
        3.2.5 错动方式影响规律第53页
    3.3 围岩与衬砌之间不同的约束方式对比第53-59页
        3.3.1 最大主应力对比分析第53-54页
        3.3.2 最小主应力对比分析第54-56页
        3.3.3 轴向应力对比分析第56-57页
        3.3.4 围岩压力对比分析第57-59页
        3.3.5 约束方式影响规律第59页
    3.4 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隧道结构抗震与减震技术第61-91页
    4.1 不同减震层厚度分析第61-75页
        4.1.1 竖向位移对比分析第63-64页
        4.1.2 最大主应力对比分析第64-66页
        4.1.3 最小主应力对比分析第66-68页
        4.1.4 轴向应力对比分析第68-71页
        4.1.5 剪应力对比分析第71-72页
        4.1.6 围岩压力对比分析第72-74页
        4.1.7 减震层厚度影响规律第74-75页
    4.2 不同衬砌节段长度受力分析第75-90页
        4.2.1 5 m隧道节段位移变化及受力特征第76-80页
        4.2.2 7 m隧道节段位移变化及受力特征第80-84页
        4.2.3 10 m隧道节段位移变化及受力特征第84-88页
        4.2.4 不同节段长度位移及应力应变对比第88-90页
        4.2.5 衬砌节段长度影响规律第90页
    4.3 小结第90-91页
第五章 地铁隧道穿越活动断层抗震技术应用实例第91-112页
    5.1 抗震结构设计第91-93页
    5.2 抗震效果第93-108页
        5.2.1 竖向位移对比分析第93-95页
        5.2.3 最大主应力对比分析第95-98页
        5.2.4 最小主应力对比分析第98-100页
        5.2.5 轴向应力对比分析第100-102页
        5.2.6 最大真实拉应变对比分析第102-105页
        5.2.7 拱腰剪应力对比分析第105-106页
        5.2.8 围岩压力对比分析第106-108页
    5.3 抗震结构优化检验第108-111页
    5.4 小结第111-11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114页
    6.1 结论第112-113页
    6.2 展望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庭型共同受贿犯罪的司法认定
下一篇: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中章程自治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