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s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1-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网格化管理模式 | 第11页 |
2.社区矫正 | 第11-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2.实践意义 | 第14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3.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可行性 | 第18-20页 |
1.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研究的可行性 | 第19-20页 |
(五)论文的结构和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第20-21页 |
1.论文的结构 | 第20页 |
2.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二、网格化管理及社区矫正概述 | 第21-27页 |
(一)网格化管理模式概述 | 第21-23页 |
1.网格化管理内涵界定 | 第21页 |
2.网格化管理的优势 | 第21-22页 |
3.网格化管理的局限性 | 第22-23页 |
(二)我国社区矫正的产生和发展 | 第23-27页 |
1.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尝试 | 第23-24页 |
2.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开展 | 第24-27页 |
三、网格化管理模式下武胜县社区矫正的实证调查 | 第27-37页 |
(一)研究地区广安市武胜县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1.广安市基本情况 | 第27页 |
2.武胜县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二)武胜县网格化管理模式下的社区矫正工作调查情况 | 第28-37页 |
1.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 | 第28-31页 |
2.网格员开展管理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 | 第31-33页 |
3.网格化管理机构与司法行政部门配合的情况 | 第33-34页 |
4. 社区矫正人员的管控和帮教情况 | 第34-37页 |
四、网格化管理下城市社区矫正问题、成效及原因分析 | 第37-48页 |
(一)社区矫正本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 第37-40页 |
1.社区矫正保障能力建设滞后于规模扩大速度 | 第37-38页 |
2.社区矫正工作缺少法律支持,社区矫正工作主体执法权威不够 | 第38-39页 |
3.社区矫正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 第39-40页 |
(二)网格员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缺失 | 第40-44页 |
1.网格员参与社区矫正的积极性不足 | 第40-41页 |
2.网格员参与社区矫正的专业性欠缺 | 第41-42页 |
3.网格员参与社区矫正的互信基础薄弱 | 第42-44页 |
(三)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特点和成效 | 第44-48页 |
1.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公共产品安排者与生产者的分离 | 第44-45页 |
2.非营利性组织参加社会治理——社区矫正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 第45-46页 |
3.高效率的扁平组织结构——传统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创新 | 第46-48页 |
五、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下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建议 | 第48-55页 |
(一)进一步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 第48-49页 |
1.落实社区矫正工作基本任务 | 第48页 |
2.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 第48页 |
3.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制 | 第48-49页 |
4.加强社区矫正机构和队伍建设 | 第49页 |
5.强化社区矫正工作保障能力 | 第49页 |
(二)完善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的机制 | 第49-51页 |
1.规范购买流程,健全管理机制 | 第50页 |
2.建立评估体系,完善监督机制 | 第50-51页 |
3.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形成竞争机制 | 第51页 |
(三)构建社区矫正公共产品多元主体供给格局 | 第51-53页 |
1.吸纳多元主体,厘清各自职责 | 第51-52页 |
2.鼓励公众参与,形成社会共治 | 第52-53页 |
(四)推进网格化管理与社区矫正的协作联动 | 第53-55页 |
1.提升网格员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性 | 第53页 |
2.加强对网格员进行社区矫正专业知识培训 | 第53页 |
3.推动网格员与居民搭建互信桥梁 | 第53-54页 |
4.强化网格化与社区矫正的数据信息资源共享 | 第54-55页 |
六、结论及展望 | 第55-57页 |
(一)基本结论 | 第55页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55-56页 |
(三)后续研究方向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