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本文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2.1 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性的相关文献研究 | 第9-12页 |
1.2.2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相关文献研究 | 第12-14页 |
1.2.3 文献简要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基础理论 | 第16-23页 |
2.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 | 第19-23页 |
2.2.1 企业层面 | 第19-21页 |
2.2.2 产业层面 | 第21页 |
2.2.3 国家层面 | 第21-23页 |
第3章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分析 | 第23-28页 |
3.1 投资规模 | 第23-24页 |
3.2 行业分布 | 第24-25页 |
3.3 区位分布 | 第25-26页 |
3.4 主体构成 | 第26-28页 |
第4章 区域OF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分析 | 第28-36页 |
4.1 吸收能力的内涵 | 第28-29页 |
4.1.1 企业吸收能力 | 第28-29页 |
4.1.2 区域吸收能力 | 第29页 |
4.2 吸收能力研究维度的确定 | 第29-31页 |
4.3 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1-32页 |
4.4 各区域OF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测度 | 第32-34页 |
4.4.1 数据来源 | 第32页 |
4.4.2 评价方法 | 第32-34页 |
4.5 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 | 第36-44页 |
5.1 模型设定 | 第36-37页 |
5.2 变量说明及数据描述 | 第37-38页 |
5.2.1 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TFP_(it))的测算 | 第37页 |
5.2.3 各省市R&D资本存量(S_(it)~d)的测算 | 第37-38页 |
5.2.4 各省市通过OFDI获得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S_(it)~(ft))的测算 | 第38页 |
5.3 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 第38-42页 |
5.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 第38-39页 |
5.3.2 协整关系检验 | 第39-40页 |
5.3.3 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估计 | 第40-41页 |
5.3.4 分区域面板数据回归估计 | 第41-42页 |
5.4 吸收能力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分析 | 第42-44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4-4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4-45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5-48页 |
6.2.1 注重吸收能力的提升 | 第45页 |
6.2.2 加大国内研发资本投入并提高研发效率 | 第45-46页 |
6.2.3 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 | 第46页 |
6.2.4 统筹东部、中部、西部协调发展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52页 |
附录二 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表 | 第52-53页 |
附录三 各省市研发资本存量表 | 第53-54页 |
附录四 各省市OFDI引致的境外研发资本存量表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