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符号及英文说明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7页 |
第一章 dl-丹参素(钠)的合成 | 第17-22页 |
1 设计思路及合成路线 | 第17-1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8-21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18-20页 |
2.2 3,4-二苄氧基苯甲醛的合成 | 第20页 |
2.3 2,3-环氧-3-(3,4-二苄氧基苯基)丙酸甲酯的合成 | 第20页 |
2.4 3-(3,4-二苄氧基苯基)乳酸甲酯的合成 | 第20页 |
2.5 3-(3,4-二苄氧基苯基)乳酸的合成 | 第20页 |
2.6 dl-丹参素(钠)的合成 | 第20-2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丹参素类似物的合成与手性拆分 | 第22-31页 |
1 设计思路及合成路线 | 第22-2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3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3页 |
2.2 3,4-二苄氧基苯甲醛的合成 | 第23页 |
2.3 2,3-环氧-3-(3,4-二苄氧基苯基)丙酸甲酯的合成 | 第23页 |
2.4 丹参素甲酯的合成 | 第23页 |
3 目标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 第23-24页 |
4 化合物的手性拆分及谱图数据 | 第24-30页 |
4.1 dl-丹参素甲酯的手性拆分 | 第24-26页 |
4.2 dl-丹参素异丙酯拆分谱图数据 | 第26-28页 |
4.3 dl-丹参素丁酯拆分谱图数据 | 第28-30页 |
5 结果与讨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新型丹参素衍生物初步研究 | 第31-39页 |
1 设计思路及合成路线 | 第31-3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3-38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33页 |
2.2 2,3-环氧-3-(2-氟-4,5-二甲氧基苯基)丙酸甲酯的合成 | 第33页 |
2.3 3-(2-氟-4,5-二甲氧基苯基)乳酸甲酯的合成 | 第33页 |
2.4 2,3-环氧-3-(3,4-二氟苯基)丙酸甲酯的合成 | 第33-34页 |
2.5 3-(3,4-二氟苯基)乳酸甲酯的合成 | 第34页 |
2.6 3-(3,4-二苄氧基苯基)-2-对甲苯磺酰氧基丙酸甲酯的合成 | 第34页 |
2.7 3-(3,4-二苄氧基苯基)-2-乙酰硫基丙酸甲酯的合成 | 第34页 |
2.8 3-(3,4-二苄氧基苯基)-2-巯基丙酸甲酯(11)的合成[32] | 第34-35页 |
2.9 3,4-二甲氧基苯甲醛的合成 | 第35页 |
2.10 2,3-环氧-3-(3,4-二甲氧基苯基)丙酸甲酯的合成 | 第35页 |
2.11 3-(3,4-二甲氧基苯基)丙酸甲酯的合成 | 第35页 |
2.12 3,4-二亚甲氧基苯甲醛的合成 | 第35页 |
2.13 2,3-环氧-3-(3,4-二亚甲氧基苯基)丙酸甲酯的合成 | 第35-36页 |
2.14 3-(3,4-二亚甲氧基苯基)乳酸甲酯的合成 | 第36页 |
2.15 3-(3,4-二苄氧基苯基)-2-溴丙酸甲酯的合成 | 第36页 |
2.16 3-(3,4-二亚甲氧基苯基)乳酸甲酯的手性拆分 | 第36-3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丹参素衍生物抗心肌缺血活性筛选 | 第39-42页 |
1 化合物抗心肌缺血活性初筛 | 第39-40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39页 |
1.2 实验样品的配置和分组 | 第39页 |
1.3 心肌细胞的培养和处理 | 第39页 |
1.4 cck-8法抗心肌细胞缺氧实验 | 第39页 |
1.5 MTT法抗心肌细胞缺氧实验 | 第39-40页 |
1.6 检测方法与指标 | 第40页 |
2 药理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附录:部分目标化合物~1H-NMR图谱 | 第46-54页 |
文献综述 | 第54-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