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LNS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地震相-沉积相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1.2.1 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1.2.2 地震相分析技术进展 | 第13-15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5-17页 |
| 1.4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7-18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4页 |
| 2.1 地理及构造位置 | 第18-19页 |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9页 |
| 2.3 地层特征 | 第19-21页 |
| 2.4 钻探成果 | 第21-24页 |
| 第3章 精细构造解释 | 第24-43页 |
| 3.1 地震品质分析 | 第24-25页 |
| 3.2 层位标定及解释 | 第25-29页 |
| 3.2.1 地震反射层位标定 | 第25页 |
| 3.2.2 主要反射层波形、波组特征 | 第25-27页 |
| 3.2.3 构造精细解释 | 第27-29页 |
| 3.3 断层解释 | 第29-37页 |
| 3.3.1 断层剖面解释 | 第29-30页 |
| 3.3.2 断层平面组合 | 第30-37页 |
| 3.4 时深转换及构造成图 | 第37-43页 |
| 第4章 野外剖面观察及样品采集 | 第43-52页 |
| 4.1 须家河组露头描述 | 第43-47页 |
| 4.2 沉积相标志 | 第47-52页 |
| 4.2.1 岩石颜色 | 第47-48页 |
| 4.2.2 岩石结构 | 第48页 |
| 4.2.3 沉积构造 | 第48-51页 |
| 4.2.4 古生物化石 | 第51-52页 |
| 第5章 沉积环境地球化学分析 | 第52-63页 |
| 5.1 XRF法的分析原理 | 第52-53页 |
| 5.1.1 XRF法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52页 |
| 5.1.2 XRF法的分析原理 | 第52-53页 |
| 5.2 样品制作及测试分析 | 第53-54页 |
| 5.2.1 实验仪器 | 第53-54页 |
| 5.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54页 |
| 5.3 沉积环境识别 | 第54-61页 |
| 5.3.1 海陆相的识别 | 第55-57页 |
| 5.3.2 古气候分析 | 第57-58页 |
| 5.3.3 不整合面附近元素含量变化 | 第58-60页 |
| 5.3.4 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 5.4 XRF法的准确度分析 | 第61-62页 |
| 5.5 小结 | 第62-63页 |
| 第6章 地震相及沉积相分析 | 第63-81页 |
| 6.1 单井沉积相划分 | 第63-68页 |
| 6.1.1 三角洲相 | 第65-67页 |
| 6.1.2 湖泊相 | 第67-68页 |
| 6.2 连井沉积相对比 | 第68-71页 |
| 6.3 井旁地震相标定 | 第71-75页 |
| 6.4 地震相分析 | 第75-77页 |
| 6.5 地震相平面展布 | 第77-78页 |
| 6.6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78-81页 |
| 结论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