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的理论(法学)论文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衔接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正规化与非正规化的视角

摘要第3-9页
Abstract第9-16页
引言:正规化道路上的问题第26-29页
绪论:写在题前第29-61页
    0.1 选题背景第29-34页
    0.2 自身与外围:法学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34-52页
        0.2.1 理论意义第34-46页
        0.2.2 实践意义第46-51页
        0.2.3 小结第51-52页
    0.3 基本理论假设与研究方法第52-56页
        0.3.1 社会进化理论第52-53页
        0.3.2 正规化与非正规化进路第53-56页
    0.4 研究方法第56-57页
    0.5 全文体例与各章内容第57-61页
第1章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关系演进过程中的正规化与法制化第61-107页
    1.1 法学教育:作为主流的进步第61-67页
    1.2 从法学教育到法律职业:法律工作者考量第67-107页
        1.2.1 审判的正规化与法制化第69-76页
        1.2.2 检察的正规化与法制化第76-82页
        1.2.3 律师行业的专业化与正规化第82-91页
        1.2.4 公证的正规化与法制化第91-95页
        1.2.5 司法所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第95-101页
        1.2.6 调解的正规化与法制化第101-103页
        1.2.7 赤脚律师第103-105页
        1.2.8 小结第105-107页
第2章 正规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第107-154页
    2.1 基层法律服务见闻第107-123页
        2.1.1 缘起与经过第107-111页
        2.1.2 法律服务市场的交叉与分层第111-123页
    2.2 未来职业预期:华北电力大学法学本科毕业生问卷分析第123-128页
    2.3 外患:市场与市场之外第128-137页
        2.3.1 市场的多层次第128-129页
        2.3.2 市场之外:嵌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法学教育第129-133页
        2.3.3 正规化VS规模化第133-137页
    2.4 内忧第137-154页
        2.4.1 法学教育办学主体不均衡第138-143页
        2.4.2 法学教育师资的不均衡第143-148页
        2.4.3 法学教育毕业生走向不均衡第148-152页
        2.4.4 小结第152-154页
第3章 西部问题与衔接制度考量第154-193页
    3.1 西部正规法律工作者断层与西部法学院系毕业生就业愿望考察第155-169页
        3.1.1 审判人员的缺乏第155-162页
        3.1.2 检察人员的缺乏第162-163页
        3.1.3 西部律师短缺的问题由来已久第163-168页
        3.1.4 小结第168-169页
    3.2 西部法学院学生对未来职业预期的考察第169-176页
    3.3 衔接制度:基于司法考试遴选机制的考量第176-193页
        3.3.1 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衔接制度第176-178页
        3.3.2 司法考试实际运作层面的时间与空间考量第178-186页
        3.3.3 司法考试制度“局限性”的考量第186-189页
        3.3.4 司法考试现状之成因:“唯一”与“均衡”第189-193页
第4章 问题的另一端:法学教育的运作场域考察第193-238页
    4.1 正规维度内的比较第193-214页
        4.1.1 选择学习法律的原因第193-198页
        4.1.2 与法学教师之外的法律职业人接触程度第198-203页
        4.1.3 未来职业的现实欲度分析第203-207页
        4.1.4 学校知识传递与校内评价标准的认同度第207-213页
        4.1.5 小结第213-214页
    4.2 非正规法学教育第214-231页
        4.2.1 选择学习法律的原因第215-219页
        4.2.2 与法学教师之外法律职业人接触频度第219-221页
        4.2.3 未来职业的现实欲度比较第221-223页
        4.2.4 对学校知识传递与校内评价标准的认同度第223-227页
        4.2.5 未来职业的二元选择第227-231页
    4.3 两种层次的比较:从本科到硕士第231-237页
    4.4 小结第237-238页
第5章:正规化的多元路径:一种“替代性”的正规化选择第238-274页
    5.1 问题的总结第238-240页
    5.2 法律服务市场的正规化第240-255页
        5.2.1 法律服务市场正规化的可能性:基于个案的分析第240-245页
        5.2.2 法律服务市场正规化可能性的事实支撑:宏观视角第245-249页
        5.2.3 当前非正规化的“症结”分析第249-250页
        5.2.4 对策:调控以及正规化的多元路径第250-255页
    5.3 对不均衡的抗衡:一种临时的设想第255-261页
        5.3.1 法学教育产品供给的多维性:宏观不均衡的应对第256-259页
        5.3.2 地域不均衡以及对策第259-261页
    5.4 法学教育对需求的应对第261-265页
        5.4.1 法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正规化走向第261-262页
        5.4.2 法学教育内部的科层第262-265页
    5.5第265-272页
        5.5.1 多维之“节”第265-267页
        5.5.2 精英之“节”第267-272页
    5.6 结语:渐进的主体置换模式第272-274页
附录第274-362页
    附录部分说明第274-275页
    附录 1 海南大学法学院本科生调查问卷第275-279页
    附录 2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调查问卷第279-283页
    附录 3 海南三亚学院法学分院调查问卷第283-286页
    附录 4 华北电力大学法学系本科生调查问卷第286-289页
    附录 5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生调查问卷第289-293页
    附录 6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调查问卷第293-297页
    附录 7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本科生调查问卷第297-300页
    附录 8 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调查问卷(31 题问卷)第300-304页
    附录 9 新疆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调查问卷(33 题卷)第304-308页
    附录 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生调查问卷第308-311页
    附录 11 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调查问卷第311-314页
    附录 1-1 海南大学法学院法学本科生问卷统计表第314-318页
    附录 2-1 海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问卷答案统计表第318-323页
    附录 3-1 海南三亚学院法学分院问卷答案统计表第323-327页
    附录 4-1 华北电力大学法学本科生问卷答案统计表第327-331页
    附录 5-1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生问卷答案统计表第331-336页
    附录 6-1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问卷答案统计表第336-341页
    附录 7-1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本科生问卷答案统计表第341-345页
    附录 8-1 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问卷答案统计表(31 题卷)第345-349页
    附录 9-1 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问卷答案统计表(33 题卷)第349-354页
    附录 10-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生问卷答案统计表第354-358页
    附录 11-1 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法学专业学生调查问卷答案统计表第358-362页
参考文献第362-376页
后记第376-378页

论文共3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藤玄降压方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保护机制研究
下一篇:疏肝凉血汤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寻常型血热证银屑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