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1页 |
1.1 癌症的治疗和抗肿瘤多肽的来源 | 第19-20页 |
1.2 抗肿瘤肽(ACPs)的作用机制 | 第20-22页 |
1.2.1 引起细胞坏死的裂解肽 | 第20-21页 |
1.2.2 引起细胞凋亡的抗肿瘤多肽 | 第21-22页 |
1.3 提高多肽稳定性的方法 | 第22-23页 |
1.3.1 常见的提高多肽稳定性方法 | 第22-23页 |
1.3.2 多肽自组装提高稳定性 | 第23页 |
1.4 靶向抗肿瘤多肽的研究 | 第23-26页 |
1.4.1 iRGD介导的靶向给药 | 第24-25页 |
1.4.2 人激肽释放酶2(human kallikrein 2)介导的靶向给药 | 第25-26页 |
1.4.3 靶向前药的设计 | 第26页 |
1.5 抗肿瘤多肽的表征 | 第26-28页 |
1.5.1 多肽粒径和电位的检测 | 第26-27页 |
1.5.2 多肽二级结构的检测 | 第27-28页 |
1.5.3 多肽形态的观察 | 第28页 |
1.6 抗肿瘤多肽细胞毒性的检测 | 第28-29页 |
1.6.1 MTT检测 | 第28页 |
1.6.2 乳酸脱氢酶(LDH)检测 | 第28-29页 |
1.7 抗肿瘤多肽机理研究 | 第29页 |
1.7.1 LB膜分析仪 | 第29页 |
1.7.2 KI的荧光猝灭 | 第29页 |
1.8 抗肿瘤多肽自组装稳定性研究 | 第29页 |
1.9 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I-L氨基酸对在多肽活性中的作用 | 第31-47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6页 |
2.2.1 设计的多肽序列 | 第31-32页 |
2.2.2 细胞的复苏、培养与冻存 | 第32-33页 |
2.2.3 细胞毒性的检测(MTT) | 第33页 |
2.2.4 多肽二级结构的检测 | 第33-34页 |
2.2.5 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 | 第34页 |
2.2.6 KI的荧光猝灭实验 | 第34-36页 |
2.2.7 多肽与膜的相互作用 | 第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2.3.1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6-37页 |
2.3.2 不同环境下多肽二级结构的变化 | 第37-38页 |
2.3.3 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 | 第38-40页 |
2.3.4 KI的荧光淬灭实验 | 第40-41页 |
2.3.4.1 线性回归曲线 | 第40页 |
2.3.4.2 荧光猝灭曲线 | 第40-41页 |
2.3.5 多肽与膜的结合作用 | 第41-43页 |
2.4 结论 | 第43-47页 |
第三章 抗肿瘤靶向肽的研究 | 第47-75页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7-4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7-4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8-58页 |
3.2.1 多肽的设计 | 第48页 |
3.2.2 多肽的合成 | 第48-50页 |
3.2.2.1 合成的多肽序列 | 第48-49页 |
3.2.2.2 多肽粗品PTP-7b和PTP-7r的合成步骤 | 第49-50页 |
3.2.3 多肽PTP-7b和PTP-7r的分析、鉴定和纯化 | 第50-51页 |
3.2.3.1 多肽的HPLC分析 | 第50页 |
3.2.3.2 多肽ESI质谱鉴定 | 第50-51页 |
3.2.3.3 多肽HPLC制备纯化 | 第51页 |
3.2.4 多肽LA-2的自组装体结构观察 | 第51-52页 |
3.2.4.1 多肽LA-2的扫描电镜 | 第51-52页 |
3.2.4.2 多肽LA-2的透射电镜 | 第52页 |
3.2.5 多肽LA-2的临界胶束浓度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 第52-54页 |
3.2.5.1 靶向抗肿瘤多肽LA-2的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 第52-53页 |
3.2.5.2 多肽LA-2的粒径的测定 | 第53-54页 |
3.2.5.3 zeta电位测定 | 第54页 |
3.2.6 自组装靶向肽LA-2的二级结构测定 | 第54页 |
3.2.7 酶切位点验证 | 第54-55页 |
3.2.8 自组装稳定性实验 | 第55-56页 |
3.2.8.1 蛋白酶水解稳定性实验 | 第55-56页 |
3.2.8.2 人血清稳定性实验 | 第56页 |
3.2.9 多肽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 第56-58页 |
3.2.9.1 肿瘤细胞培养相关操作 | 第56-57页 |
3.2.9.2 多肽抗癌活性实验(MTT) | 第57-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73页 |
3.3.1 PTP-7b和PTP-7r的HPLC的分析 | 第58-60页 |
3.3.2 PTP-7b和PTP-7r的电喷雾质谱(ESI)鉴定 | 第60-61页 |
3.3.3 PTP-7b和PTP-7r的HPLC的制备纯化 | 第61页 |
3.3.4 靶向抗肿瘤多肽的自组装结构观察 | 第61-63页 |
3.3.4.1 扫描电镜结果 | 第61-62页 |
3.3.4.2 透射电镜结果 | 第62-63页 |
3.3.5 多肽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 第63-64页 |
3.3.6 多肽的粒径和zeta电位 | 第64-65页 |
3.3.6.1 多肽的粒径 | 第64-65页 |
3.3.6.2 多肽的zeta电位 | 第65页 |
3.3.7 自组装前后LA-2的二级结构 | 第65-66页 |
3.3.8 酶切位点验证实验 | 第66-68页 |
3.3.9 自组装多肽稳定性实验 | 第68-71页 |
3.3.9.1 胃蛋白酶的水解稳定性实验 | 第68-69页 |
3.3.9.2 胰蛋白酶的水解稳定性实验 | 第69-70页 |
3.3.9.3 人血清稳定性实验 | 第70-71页 |
3.3.10 细胞毒性实验 | 第71-73页 |
3.3.10.1 反应条件的选择 | 第71-72页 |
3.3.10.2 三种细胞MTT实验结果 | 第72-73页 |
3.4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第81-83页 |
作者和导师介绍 | 第83-84页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