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牡丹简介 | 第10页 |
1.2 牡丹功能成分概述 | 第10-11页 |
1.2.1 牡丹皮 | 第10页 |
1.2.2 牡丹花 | 第10-11页 |
1.2.3 牡丹籽油 | 第11页 |
1.3 植物油脂提取方法 | 第11-14页 |
1.3.1 浸出法 | 第11页 |
1.3.2 索氏抽提技术 | 第11-12页 |
1.3.3 水酶法 | 第12页 |
1.3.4 压榨法 | 第12-13页 |
1.3.5 微波辅助提取法 | 第13页 |
1.3.6 超声波提取法 | 第13页 |
1.3.7 超临界CO_2萃取法 | 第13-14页 |
1.4 超临界流体萃取 | 第14-19页 |
1.4.1 超临界流体的基本性质 | 第14页 |
1.4.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点 | 第14-15页 |
1.4.3 超临界流体的特性 | 第15页 |
1.4.4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工艺流程 | 第15页 |
1.4.5 超临界CO_2流体中溶质的溶解度 | 第15-18页 |
1.4.6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 | 第18-1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牡丹籽油在超临界CO_2中溶解度测定及关联模型研究 | 第21-33页 |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2.1 超临界萃取植物油装置操作流程 | 第21-22页 |
2.2.2 超临界萃取牡丹籽油方法 | 第22-23页 |
2.2.3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 第23页 |
2.2.4 溶解度半经验模型关联方法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2.3.1 牡丹籽油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 | 第24-26页 |
2.3.2 密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3 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4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5 不同模型关联牡丹籽油溶解度对比分析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超临界CO_2萃取牡丹籽油工艺优化研究 | 第33-41页 |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33-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2.1 超临界萃取牡丹籽油方法 | 第34页 |
3.2.2 索氏萃取牡丹籽油方法 | 第34-35页 |
3.2.3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3.3.1 流速对牡丹籽油得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2 时间对牡丹籽油得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3 压力、温度对牡丹籽油得率的影响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鉴定与理化指标分析 | 第41-53页 |
4.1 材料、仪器、试剂 | 第4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4.2.1 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4.2.2 牡丹籽油相对密度测定方法 | 第42页 |
4.2.3 牡丹籽油酸值测定方法 | 第42页 |
4.2.4 牡丹籽油皂化值测定方法 | 第42-43页 |
4.2.5 牡丹籽油过氧化值测定方法 | 第43页 |
4.2.6 牡丹籽油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 | 第43页 |
4.2.7 牡丹籽油紫外吸收评价方法 | 第43-4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4.3.1 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分析 | 第44-46页 |
4.3.2 牡丹籽油理化指标分析 | 第46-47页 |
4.3.3 牡丹籽油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 | 第47-48页 |
4.3.4 牡丹籽油紫外吸收效果评价 | 第48-50页 |
4.3.5 牡丹籽油开发利用策略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牡丹籽油贮藏过程中抗氧化指标动态分析 | 第53-59页 |
5.1 材料、仪器、试剂 | 第53-5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4页 |
5.2.1 牡丹籽油自氧化实验 | 第54页 |
5.2.2 牡丹籽油抗氧化实验 | 第54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5.3.1 不同贮藏条件对牡丹籽油POV值影响 | 第54-57页 |
5.3.2 不同抗氧化剂对牡丹籽油POV值影响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