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 课题内容和范畴 | 第7页 |
1.1.1 内容 | 第7页 |
1.1.2 范畴 | 第7页 |
1.2 课题相关概念 | 第7-8页 |
1.2.1 民国电影海报 | 第7页 |
1.2.2 女性形象 | 第7页 |
1.2.3 摩登 | 第7-8页 |
1.2.4 压迫与抗争 | 第8页 |
1.3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3.1 学科研究视角 | 第8-9页 |
1.3.2 学科应用方向 | 第9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4.1 民国电影海报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4.2 民国女性形象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4.3 电影海报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1-1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6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6.2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民国电影海报综述 | 第16-35页 |
2.1 民国电影分期概述 | 第16-24页 |
2.1.1 1912-1930 民国初建至九一八事件 | 第16-20页 |
2.1.2 1931-1937 九一八事件至七七事变 | 第20-21页 |
2.1.3 1937-1949 抗战爆发至新中国成立 | 第21-24页 |
2.2 电影制片公司与海报设计 | 第24-34页 |
2.2.1 起伏跌宕的民族制片业 | 第24-26页 |
2.2.2 电影海报的创作群体 | 第26-33页 |
2.2.3 明星制度与海报发展 | 第33-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摩登与浮纨:电影海报中的女郎形象建构 | 第35-64页 |
3.1 女性的脸与身体 | 第35-44页 |
3.1.1 明星的招牌 | 第35-40页 |
3.1.2 与消费主义的同构 | 第40-44页 |
3.2 现代女性形象 | 第44-54页 |
3.2.1 何为摩登 | 第44-49页 |
3.2.2 女性与都市 | 第49-54页 |
3.3 诱惑的象征符号 | 第54-62页 |
3.3.1 在欲望中迷失的女性 | 第54-57页 |
3.3.2“危险”女人的讽刺肖像 | 第57-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压迫与抗争:电影海报中女性的想象 | 第64-91页 |
4.1 困境下的独白 | 第64-76页 |
4.1.1 弱者的角色 | 第64-67页 |
4.1.2 孤独的形象 | 第67-72页 |
4.1.3 被“物化”的女性 | 第72-76页 |
4.2 女性的力量 | 第76-90页 |
4.2.1 女英雄的暗喻 | 第76-80页 |
4.2.2“大女人”的表达 | 第80-84页 |
4.2.3 女性与战争 | 第84-9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她者”:两性关系的叙事表达 | 第91-122页 |
5.1 两性关系的视觉传达 | 第91-106页 |
5.1.1 传统故事题材中的两性形象再现 | 第91-97页 |
5.1.2 好莱坞的演绎 | 第97-101页 |
5.1.3 革命题材中的两性关系表达 | 第101-106页 |
5.2“她者”的凸显 | 第106-121页 |
5.2.1 从“马路天使”谈起 | 第106-110页 |
5.2.2 异性的冲突 | 第110-115页 |
5.2.3 多面女性的理想 | 第115-12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22-124页 |
展望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8页 |
附录 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8-129页 |
附录 2: 插图目录 | 第129-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