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7-40页 |
1.1 植物代谢组学 | 第17-27页 |
1.1.1 植物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1.2 数据处理 | 第20-22页 |
1.1.3 代谢物结构鉴定 | 第22-23页 |
1.1.4 植物代谢组学数据库 | 第23-26页 |
1.1.5 植物代谢组学应用 | 第26-27页 |
1.2 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 第27-34页 |
1.2.1 基于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1.2.2 基于CE-MS代谢组学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1.2.3 CE-MS代谢组学应用研究 | 第30-32页 |
1.2.4 CE-MS方法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1.3 整合代谢组学 | 第34-37页 |
1.3.1 多平台整合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第35-36页 |
1.3.2 多组学整合分析研究进展 | 第36-37页 |
1.4 烟草代谢组学 | 第37-39页 |
1.4.1 烟草胁迫代谢组学研究 | 第38页 |
1.4.2 烟草营养胁迫代谢组学研究 | 第38-39页 |
1.4.3 烟草多组学整合研究 | 第39页 |
1.5 论文总体思路 | 第39-40页 |
2 基于CE-MS的烟草代谢组学分析新方法研究 | 第40-58页 |
2.1 基于CE-MS的高通量高灵敏度硫代谢途径靶向分析方法研究 | 第40-50页 |
2.1.1 前言 | 第40-41页 |
2.1.2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2.1.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9页 |
2.1.4 应用 | 第49页 |
2.1.5 小结 | 第49-50页 |
2.2 基于CE-MS的烟草非靶向分析方法研究 | 第50-58页 |
2.2.1 前言 | 第50页 |
2.2.2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2.2.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2.2.4 小结 | 第57-58页 |
3 基于多平台整合技术的烟草代谢组学研究 | 第58-74页 |
3.1 前言 | 第58-5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9-62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59页 |
3.2.2 样品材料 | 第59-60页 |
3.2.3 样品处理 | 第60页 |
3.2.4 GC-MS和CE-MS分析 | 第60-61页 |
3.2.5 GC-MS和CE-MS数据处理 | 第61-62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62-73页 |
3.3.1 多平台整合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的表征 | 第62-63页 |
3.3.2 不同产地烟草代谢表型的多变量统计分析 | 第63-64页 |
3.3.3 不同产地烟草代谢相关网络分析 | 第64-71页 |
3.3.4 气候条件对烟草代谢网络的影响 | 第71-7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4 基于整合代谢组学烟草叶片对打顶的应答研究 | 第74-96页 |
4.1 前言 | 第74-7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5-79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75页 |
4.2.2 样品采集 | 第75-77页 |
4.2.3 拟靶向GC-MS和CE-MS代谢组学分析 | 第77-78页 |
4.2.4 LC-MS脂质分析 | 第78页 |
4.2.5 次生代谢物的测定 | 第78-79页 |
4.2.6 转录组分析和数据处理 | 第79页 |
4.2.7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 | 第7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9-95页 |
4.3.1 烟草叶片的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 | 第79-80页 |
4.3.2 打顶对烟草叶片的代谢影响 | 第80-81页 |
4.3.3 打顶初期烟草叶片的代谢变化研究 | 第81-90页 |
4.3.4 打顶成熟期烟草叶片的代谢变化研究 | 第90-9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6-99页 |
5.1 结论 | 第96-97页 |
5.2 创新点 | 第97页 |
5.3 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5页 |
附录A 化学常用英文缩写 | 第115-116页 |
附录B CE-MS分析结果 | 第116-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26-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