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能源效率测算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区域能源效率差异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能源效率的相关方法及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能源效率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1 单要素能源效率 | 第18页 |
2.1.2 全要素能源效率 | 第18-19页 |
2.2 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方法 | 第19-22页 |
2.2.1 DEA方法 | 第19-20页 |
2.2.2 环境技术效率 | 第20-21页 |
2.2.3 SBM方向距离函数 | 第21-22页 |
2.3 地区能源效率差异性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2.3.1 α收敛性分析 | 第23-24页 |
2.3.2 β收敛性分析 | 第24页 |
2.4 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概述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京津冀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及差异性分析 | 第26-39页 |
3.1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DEA-SBM能源效率测度模型的构建 | 第26-29页 |
3.1.1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第26-28页 |
3.1.2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DEA-SBM能源效率测度模型 | 第28-29页 |
3.2 京津冀能源效率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 第29-35页 |
3.2.1 北京能源效率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3.2.2 天津能源效率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3.2.3 河北能源效率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3.2.4 京津冀整体能源效率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3.3 京津冀能源效率的差异性分析 | 第35-38页 |
3.3.1 α收敛性分析 | 第35-36页 |
3.3.2 β收敛性分析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京津冀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差异性分析 | 第39-54页 |
4.1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间逻辑关系分析 | 第39-40页 |
4.2 基于VECM的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40-44页 |
4.2.1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第40-43页 |
4.2.2 基于VECM的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第43-44页 |
4.3 京津冀能源效率与影响因素的动态关系 | 第44-51页 |
4.3.1 北京能源效率与影响因素的动态关系 | 第44-46页 |
4.3.2 天津能源效率与影响因素的动态关系 | 第46-48页 |
4.3.3 河北能源效率与影响因素的动态关系 | 第48-51页 |
4.4 影响因素对京津冀能源效率贡献度的差异性分析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基于协同发展的京津冀能源效率发展策略研究 | 第54-60页 |
5.1 基于产业转移的京津冀能源效率发展策略研究 | 第54-56页 |
5.2 基于能源结构的京津冀能源效率发展策略研究 | 第56-57页 |
5.3 基于技术进步的京津冀能源效率发展策略研究 | 第57-58页 |
5.4 基于协同发展体制的京津冀能源效率发展策略研究 | 第58-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