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1-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51页 |
2.1 工作场所欺负综述 | 第16-29页 |
2.1.1 工作场所欺负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2.1.2 工作场所欺负的特征及结构 | 第17-18页 |
2.1.3 工作场所欺负的测量 | 第18-20页 |
2.1.4 工作场所欺负的前因变量 | 第20-25页 |
2.1.5 工作场所欺负的结果变量 | 第25-29页 |
2.1.6 工作场所欺负综述的总结与展望 | 第29页 |
2.2 心理资本 | 第29-36页 |
2.2.1 心理资本的定义 | 第29-31页 |
2.2.2 企业员工心理资本 | 第31-32页 |
2.2.3 心理资本的结构维度 | 第32-34页 |
2.2.4 心理资本的测量 | 第34-35页 |
2.2.5 心理资本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2.3 工作倦怠 | 第36-46页 |
2.3.1 工作倦怠概念的界定 | 第36-37页 |
2.3.2 工作倦怠的具体表现及主要特征 | 第37-38页 |
2.3.3 工作倦怠的基本形态 | 第38-39页 |
2.3.4 工作倦怠的理论与模型 | 第39-41页 |
2.3.5 工作倦怠的测量 | 第41-43页 |
2.3.6 工作倦怠的前因变量 | 第43-46页 |
2.4 工作场所欺负、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 第46-48页 |
2.4.1 工作场所欺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 第46-47页 |
2.4.2 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 第47-48页 |
2.4.3 工作场所欺负与心理资本的关系 | 第48页 |
2.5 理论模型及研究设想 | 第48-51页 |
2.5.1 理论模型 | 第48-50页 |
2.5.2 研究设想 | 第50-51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51-57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5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51-56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51-52页 |
3.2.2 测量工具 | 第52-55页 |
3.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55-5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57-80页 |
4.1 总体样本描述 | 第57-58页 |
4.2 新生代企业员工工作场所欺负、心理资本及工作倦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58-71页 |
4.2.1 工作场所欺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58-63页 |
4.2.2 心理资本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63-66页 |
4.2.3 工作倦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66-71页 |
4.3 新生代企业员工工作场所欺负、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 第71-80页 |
4.3.1 新生代企业员工工作场所欺负、心理资本和工作倦怠的相关分析 | 第71-73页 |
4.3.2 新生代企业员工工作场所欺负、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回归分析 | 第73-75页 |
4.3.3 新生代企业员工工作场所欺负、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调节作用检验 | 第75-80页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第80-92页 |
5.1 负性行为问卷的本土化 | 第80页 |
5.2 新生代企业员工工作场所欺负、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描述统计分析 | 第80-87页 |
5.2.1 对新生代企业员工工作场所欺负的分析与讨论 | 第80-83页 |
5.2.2 对新生代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的分析与讨论 | 第83-84页 |
5.2.3 对新生代企业员工工作倦怠的分析与讨论 | 第84-87页 |
5.3 新生代企业员工工作场所欺负、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关系的分析与讨论 | 第87-90页 |
5.3.1 对新生代企业员工工作场所欺负与心理资本关系的分析与讨论 | 第87-88页 |
5.3.2 对新生代企业员工工作场所欺负与工作倦怠关系的分析与讨论 | 第88-89页 |
5.3.3 对新生代企业员工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关系的分析与讨论 | 第89-90页 |
5.4 心理资本在工作场所欺负与工作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 | 第90-9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结论 | 第92-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附录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