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3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2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一)政治背景 | 第12-13页 |
(二)学术背景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理论空间 | 第14-19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4-18页 |
(一)对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对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三)对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性研究 | 第16页 |
(四)对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性研究 | 第16-17页 |
(五)对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宗教性研究 | 第17页 |
(六)对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性研究 | 第17-18页 |
三、所用理论 | 第18-19页 |
(一)系统论 | 第18页 |
(二)文化人类学 | 第18页 |
(三)体育社会学 | 第18-19页 |
(四)民俗文化学 | 第19页 |
第三节 研究过程与设计 | 第19-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一)分析研究基础条件 | 第19页 |
(二)建立维度分析框架 | 第19页 |
(三)还原系统演进过程 | 第19-20页 |
(四)梳理系统内在机理 | 第20页 |
(五)建构系统优化机制 | 第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文献资料法 | 第20页 |
(二)访谈法 | 第20页 |
(三)实地调查法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一、哈尼族Hani Ethnic Group | 第21页 |
二、乡村体育Rural Physical Exercise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绿春县哈尼族概述 | 第23-36页 |
第一节 绿春县概述 | 第23-24页 |
一、生态环境 | 第23-24页 |
(一)地理区位 | 第23页 |
(二)地质地貌 | 第23页 |
(三)气候 | 第23-24页 |
二、人文环境 | 第24页 |
(一)县名演变及行政区划 | 第24页 |
(二)人口结构 | 第24页 |
第二节 哈尼族族称族源及支系分布 | 第24-29页 |
一、族称 | 第24-25页 |
二、族源及迁徙文化 | 第25-27页 |
(一)族源 | 第25页 |
(二)迁徙文化 | 第25-27页 |
三、支系分布 | 第27-29页 |
第三节 绿春县哈尼族概况 | 第29-36页 |
一、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 | 第29-30页 |
二、绿春县哈尼族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关系概述 | 第30-36页 |
(一)语言文字与体育文化的关系 | 第30-31页 |
(二)历法与体育文化的关系 | 第31-32页 |
(三)宗教信仰与体育文化的关系 | 第32-33页 |
(四)服饰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关系 | 第33页 |
(五)农耕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关系 | 第33-36页 |
第三章 绿春县哈尼族乡村体育文化概述 | 第36-40页 |
第一节 绿春县哈尼族乡村体育文化的概念 | 第36页 |
第二节 绿春县哈尼族乡村体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第36-40页 |
一、狩猎时代 | 第37-38页 |
二、游牧时代 | 第38页 |
三、迁徙时代 | 第38-39页 |
四、农耕时代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绿春县哈尼族乡村体育文化内容 | 第40-71页 |
第一节 绿春县哈尼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内涵 | 第40-67页 |
一、竞技体育及其文化内涵 | 第41-52页 |
(一)摔跤 | 第41-42页 |
(二)秋千 | 第42-46页 |
(三)射弓箭和射弩 | 第46-47页 |
(四)武术 | 第47-50页 |
(五)打陀螺 | 第50-52页 |
二、民间舞蹈及其文化内涵 | 第52-57页 |
(一)乐作舞 | 第52-53页 |
(二)棕扇舞 | 第53-54页 |
(三)铓鼓舞 | 第54页 |
(四)同尼尼 | 第54-55页 |
(五)戛尼尼 | 第55-56页 |
(六)杂耍舞 | 第56页 |
(七)铓鼓刀 | 第56-57页 |
三、民间体育及其文化内涵 | 第57-62页 |
(一)山林间开展的民间体育 | 第58-59页 |
(二)河流畔开展的民间体育 | 第59-61页 |
(三)田舍间开展的民间体育 | 第61-62页 |
四、游戏体育 | 第62-67页 |
(一)项目简介 | 第62-67页 |
(二)文化内涵 | 第67页 |
第二节 现代体育 | 第67-71页 |
一、教育中的现代体育 | 第67-69页 |
二、社会组织中的现代体育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绿春县哈尼族乡村体育文化解构 | 第71-88页 |
第一节 物态文化层面 | 第71-77页 |
一、发展脉络 | 第71-74页 |
二、现状分析 | 第74-77页 |
(一)部分传统体育器材的传统制作工艺失传 | 第74-75页 |
(二)体育基础设施普遍偏低 | 第75-76页 |
(三)部分学校的一些体育器材使用率偏低 | 第76页 |
(四)老年群体成为县内体育人口主力军 | 第76-77页 |
(五)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体育资料编整 | 第77页 |
第二节 制度行为层面 | 第77-82页 |
一、社会关系 | 第77-79页 |
(一)血缘关系 | 第78页 |
(二)地缘关系 | 第78页 |
(三)业缘关系 | 第78-79页 |
二、社会组织 | 第79-80页 |
(一)传统社会组织 | 第79页 |
(二)现代社会组织 | 第79-80页 |
三、社会制度 | 第80-82页 |
(一)新中国成立前 | 第80-81页 |
(二)新中国成立后 | 第81-82页 |
第三节 精神思想层面 | 第82-88页 |
一、价值观念 | 第83-84页 |
二、宗教情绪 | 第84-86页 |
三、伦理道德 | 第86页 |
四、演变历程 | 第86-87页 |
五、发展规律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绿春县哈尼族乡村体育文化发展启示 | 第88-99页 |
第一节 教育是绿春县哈尼族乡村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 第88-90页 |
一、完备的体育设施是乡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前提 | 第88-89页 |
二、现代教育为乡村体育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 第89页 |
三、合理的教育价值观是乡村体育文化的引路石 | 第89-90页 |
(一)男女受教育程度的偏颇 | 第89-90页 |
(二)教育失衡 | 第90页 |
第二节 交流是绿春县哈尼族乡村体育文化全球性、多样性发展的锁匙 | 第90-99页 |
一、县内交流是村寨、群体间体育文化互通有无的催化剂 | 第91页 |
二、国内交流是提高乡村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推动力 | 第91-94页 |
三、国际交流是增进国际友谊和扩大文化传播面的助推器 | 第94-9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9-105页 |
一、加强绿春县哈尼族乡村体育文化物质层面建设,巩固体育根基 | 第99-101页 |
(一)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体育活动空间 | 第99页 |
(二)鼓励传统体育器械的技艺传承,延续文化生命周期 | 第99-100页 |
(三)完善体育文化物质载体,扩充文化影响邻域 | 第100-101页 |
二、健全绿春县哈尼族乡村体育文化行为制度层面,完善体育规划 | 第101-102页 |
(一)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加强普及体育认知 | 第101页 |
(二)重视体育人才培训,提高体育指导能力 | 第101-102页 |
(三)善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体育传播力度 | 第102页 |
三、加筑绿春县哈尼族乡村体育文化精神平台,提高体育感官 | 第102-105页 |
(一)加强各民族交流互通,加深民族情感共鸣 | 第103页 |
(二)加强边民间交流互动,维护双边和睦共荣 | 第103-104页 |
(三)加强国内外交流沟通,提升文化发展格局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附录 | 第108-10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109-112页 |
后记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