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唐(618~907年)论文

隋唐饮食文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24页
    一、选题意义第10-13页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3-21页
    三、研究方法第21-22页
    四、重点和难点第22-24页
第一章 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第24-76页
    第一节 域外饮食的传入第24-48页
        一、食品第24-38页
        二、调味品第38-48页
    第二节 华夏饮食文化圈的形成第48-66页
        一、农耕文化的西扩第48-53页
        二、饮食文化的东传第53-56页
        三、饮食器具的对外交流第56-61页
        四、饮食习惯的对外交流—以饮茶为例第61-66页
    第三节 文本中的异域食品——古人的对世界的认识与想象第66-75页
        一、异化的食物第67-72页
        二、具有神奇功效的食物第72-74页
        三、与饮食相关之物的记载第74-75页
    小结第75-76页
第二章 饮食与商业发展第76-95页
    第一节 日渐繁荣的饮食业第76-85页
        一、从业者的身份与生活状态第76-80页
        二、隋唐饮食业的发展趋势第80-85页
    第二节 饮食相关市场的形成第85-94页
        一、粮市第85-88页
        二、生鲜市第88-91页
        三、果蔬市第91-93页
        四、调料市第93-94页
    小结第94-95页
第三章 饮食与社会阶层第95-135页
    第一节 奢侈精美的皇家饮食第95-117页
        一、掌管饮食的职能部门第95-103页
        二、皇家饮食特征第103-117页
    第二节 附庸风雅的士人饮食第117-127页
        一、构建美食基本观念第117-122页
        二、分处两极的饮食习惯第122-127页
    第三节 贫民饮食第127-134页
        一、自然灾害的影响第128-130页
        二、赋役的影响第130-132页
        三、战祸的影响第132-134页
    小结第134-135页
第四章 饮食的社会功能第135-180页
    第一节 饮食的社会交往功能第135-153页
        一、政治性交往第135-145页
        二、情谊性交往第145-150页
        三、功利性交往第150-153页
    第二节 沟通人与神的特殊饮食第153-160页
        一、沟通人神的桥梁第153-156页
        二、神仙思想下的特殊饮食第156-160页
    第三节 饮食的情感表达功能第160-179页
        一、婚礼仪式中的饮食行为第161-173页
        二、丧礼中的饮食象征与礼仪教化第173-179页
    小结第179-180页
第五章 饮食与社会心理第180-211页
    第一节 以“惜粮”观念为中心的家庭节俭教育第180-182页
    第二节 曲江宴与科举第182-187页
        一、隋唐科举的发展轨迹第183-184页
        二、文教兴衰与饮食发展第184-187页
    第三节 烧尾宴与以官为贵的思想观第187-191页
        一、“烧尾”中的身份转化第187-189页
        二、“烧尾宴”的内容与形式第189-191页
    第四节 饮食禁忌与生育观第191-199页
        一、求子与饮食禁忌第191-193页
        二、优生优育与饮食第193-196页
        三、三日洗儿与满月庆贺第196-199页
    第五节 尊老敬老的家庭伦理观第199-207页
        一、国家赏赐第200-202页
        二、日常供奉第202-204页
        三、时令节日第204-207页
    第六节 一饭之恩与报恩思想第207-210页
    小结第210-211页
第六章 隋唐饮食变迁——以“杂饮”为例第211-223页
    第一节 隋唐以前的杂饮第211-212页
    第二节 隋代的杂饮第212-219页
        一、五色饮第213-215页
        二、五香饮第215-217页
        三、四时饮第217-219页
    第三节 唐代的杂饮第219-221页
        一、原料多样化第219-220页
        二、制作方法多样化第220页
        三、制作人员多样化第220-221页
    小结第221-223页
结论第223-227页
参考文献第227-240页
致谢第240-24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42页

论文共2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变频调速给水泵轴系扭振安全性研究
下一篇: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在电厂中的应用及经济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