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计算机仿真论文

纳米孔及纳流道中离子输运特性的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词表第10-14页
1 绪论第14-28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纳流体器件中的动电效应第15-19页
        1.2.1 表面电荷的产生第15-16页
        1.2.2 电双层(EDL)第16-18页
        1.2.3 电泳(EP)和电渗流(EOF)第18页
        1.2.4 浓度极化(CP)第18-19页
    1.3 纳流体器件的非线性特性第19-21页
        1.3.1 电双层重合第19-20页
        1.3.2 器件的非线性特性第20-21页
    1.4 纳流体器件的研究现状第21-26页
        1.4.1 生物纳米孔(Biological Nanopore)第21-22页
        1.4.2 固体纳米孔(Solid-State Nanopore)第22-23页
        1.4.3 纳流道(Nanochannel)第23页
        1.4.4 无栅极纳流体器件第23-24页
        1.4.5 场效应纳流体传感器(NFT)第24-26页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第26-28页
2 探究纳流道内电渗流对离子输运的影响第28-48页
    2.1 概述第28页
    2.2 数值仿真第28-36页
        2.2.1 仿真模型搭建第28-30页
        2.2.2 仿真结果讨论第30-34页
        2.2.3 改变器件尺寸的仿真第34-36页
    2.3 一维数学模型的分析与讨论第36-43页
        2.3.1 离子浓度分布的推导第36-39页
        2.3.2 极限电导率的推导第39-43页
    2.4 仿真验证第43-46页
        2.4.1 不同软件平台的仿真校对第43-45页
        2.4.2 纳米孔器件的仿真验证第45-46页
    2.5 本章小结第46-48页
3 纳流道内离子屏蔽电荷的反转效应第48-58页
    3.1 概述第48页
    3.2 离子屏蔽第48-49页
    3.3 数值仿真第49-54页
        3.3.1 仿真模型搭建第49页
        3.3.2 仿真结果讨论第49-52页
        3.3.3 改变器件参数的仿真第52-54页
    3.4 电荷反转导致涡旋产生第54-57页
    3.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4 纳米孔器件的制备与测量第58-66页
    4.1 概述第58页
    4.2 纳米孔的制备第58-62页
        4.2.1 利用FIB和TEM制备纳米孔第58-61页
        4.2.2 利用ALD缩小纳米孔第61-62页
    4.3 纳米孔的电学测量第62-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5 总结及展望第66-68页
    5.1 总结第66-67页
    5.2 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6页
    参与项目第76页
    发表和录用的文章第76页
    所获奖励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博弈论的虚拟电厂内部竞价机制研究
下一篇:复杂大电网快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