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时代背景:乡村建设与城镇化理念 | 第15-16页 |
1.1.2 经济背景:乡村旅游的兴起 | 第16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1.2.1 乡村旅游 | 第16-17页 |
1.2.2 山地 | 第17-18页 |
1.2.3 村落空间 | 第18页 |
1.2.4 再生 | 第18-19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0-26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第22-26页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6-2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第2章 以旅游为导向的山地村落空间概述 | 第29-39页 |
2.1 以乡村旅游为导向的山地村落空间研究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2.1.1 旅游行为心理学 | 第29页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30页 |
2.1.3 有机更新理论 | 第30页 |
2.1.4 场所精神理论 | 第30-31页 |
2.1.5 共生思想 | 第31-32页 |
2.2 山地传统村落空间再生相关因素研析 | 第32-36页 |
2.2.1 自然因素对山地村落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2 社会因素对山地村落的影响 | 第33-35页 |
2.2.3 山地传统村落的特点 | 第35-36页 |
2.3 旅游背景下山地村落空间再生面临的问题分析 | 第36-38页 |
2.3.1 山水环境的破坏 | 第36-37页 |
2.3.2 传统文化的衰落 | 第37页 |
2.3.3 劳动资源的流失 | 第37页 |
2.3.4 空间活力的匮乏 | 第37-38页 |
2.3.5 场所精神的缺失 | 第38页 |
2.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以旅游为导向的山地村落空间评析 | 第39-53页 |
3.1 山地村落空间的类型 | 第39-47页 |
3.1.1 村域空间 | 第39-40页 |
3.1.2 街巷空间 | 第40-42页 |
3.1.3 广场空间 | 第42-43页 |
3.1.4 节点空间 | 第43-44页 |
3.1.5 院落空间 | 第44-47页 |
3.2 山地村落空间的特征 | 第47-50页 |
3.2.1 主导控制性 | 第47-48页 |
3.2.2 多元复合性 | 第48页 |
3.2.3 模糊不确定性 | 第48-49页 |
3.2.4 空间场所性 | 第49-50页 |
3.3 乡村旅游影响下村落空间再生的必要性 | 第50-51页 |
3.3.1 山地传统村落空间的文化价值 | 第50页 |
3.3.2 山地传统村落空间的社会价值 | 第50页 |
3.3.3 山地传统村落空间的情感价值 | 第50-51页 |
3.4 山地传统村落再生带来优势 | 第51-52页 |
3.4.1 留住历史文化——根 | 第51页 |
3.4.2 重塑场所精神——魂 | 第51页 |
3.4.3 唤回乡土情结——情 | 第51页 |
3.4.4 彰显空间意向——意 | 第51-52页 |
3.4.5 延续村落肌理——体 | 第52页 |
3.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以旅游为导向的山地村落空间再生策略 | 第53-72页 |
4.1 旅游影响下村落空间再生设计原则 | 第53-55页 |
4.1.1 场所的原真性多样性和可识别性 | 第53页 |
4.1.2 乡土生态的有机理论 | 第53-54页 |
4.1.3 文化传承的场所精神 | 第54页 |
4.1.4 和谐相处的共生思想 | 第54-55页 |
4.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55页 |
4.2 整体功能的整合与优化 | 第55-59页 |
4.2.1 空间融合与转变 | 第55-57页 |
4.2.2 空间优化与重构 | 第57-58页 |
4.2.3 空间调整与置换 | 第58-59页 |
4.3 场所精神的重塑与营造 | 第59-66页 |
4.3.1 空间与建筑——空间意向的融合 | 第59-60页 |
4.3.2 联系与生长——自然形态的构建 | 第60-62页 |
4.3.3 文化与记忆——文化氛围的营造 | 第62-63页 |
4.3.4 事件与情境——空间体验的再造 | 第63-66页 |
4.3.5 场所与活动——场所精神的再生 | 第66页 |
4.4 多元化风格的并存与构建 | 第66-71页 |
4.4.1 场景化的再现 | 第67页 |
4.4.2 塑性形体的植入 | 第67-68页 |
4.4.3 场所个性化的表达 | 第68-69页 |
4.4.4 非建筑元素的运用 | 第69-70页 |
4.4.5 “旧物”的循环利用 | 第70-71页 |
4.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实例研究—博尚镇永和村保护传承与再生 | 第72-84页 |
5.1 历史沿革 | 第72-73页 |
5.1.1 项目概况 | 第72页 |
5.1.2 历史文化 | 第72-73页 |
5.2 现状分析 | 第73-75页 |
5.2.1 现状空间分类 | 第73-74页 |
5.2.2 传统肌理现状 | 第74-75页 |
5.3 村落发展研究 | 第75-78页 |
5.3.1 规划原则 | 第75页 |
5.3.2 产业策划 | 第75-76页 |
5.3.3 规划理念 | 第76-77页 |
5.3.4 规划结构 | 第77-78页 |
5.4 因应对策山地村落空间再生与旅游发展共生 | 第78-83页 |
5.4.1 村域空间设计 | 第78-79页 |
5.4.2 街巷空间设计 | 第79-81页 |
5.4.3 广场空间设计 | 第81-82页 |
5.4.4 节点空间设计 | 第82页 |
5.4.5 院落空间设计 | 第82-83页 |
5.5 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 第89-90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