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秽条件下高压直流导线表面状态的变化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导线表面状态的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 1.2.2 颗粒物在电场中的受力运动 | 第12-13页 |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第2章 直流导线表面积污的实验方法 | 第15-22页 |
| 2.1 引言 | 第15页 |
| 2.2 室内加速积污系统的搭建 | 第15-17页 |
| 2.2.1 基本原理 | 第15-16页 |
| 2.2.2 本文的加速积污系统 | 第16-17页 |
| 2.3 实验环境及实验仪器 | 第17页 |
| 2.3.1 实验环境 | 第17页 |
| 2.3.2 实验仪器 | 第17页 |
| 2.4 实验方法 | 第17-21页 |
| 2.4.1 室内空中悬浮颗粒物的产生方法 | 第17-19页 |
| 2.4.2 积污导线样本的制备方法 | 第19页 |
| 2.4.3 导线表面形貌的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 2.4.4 实验步骤 | 第20-21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3章 标称电场作用下直流导线表面积污特性 | 第22-44页 |
| 3.1 引言 | 第22页 |
| 3.2 直流导线周围单颗粒物的运动特性 | 第22-29页 |
| 3.2.1 标称电场中单颗粒物的极化特性 | 第22-25页 |
| 3.2.2 单颗粒物所受极化力的仿真分析 | 第25-26页 |
| 3.2.3 标称电场中单颗粒物的运动特性 | 第26-29页 |
| 3.3 直流导线周围多颗粒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29-37页 |
| 3.3.1 两颗粒物间相互作用力的理论分析 | 第29-32页 |
| 3.3.2 多颗粒物之间颗粒链的形成 | 第32-37页 |
| 3.4 不同实验条件下直流导线表面积污形貌分析 | 第37-43页 |
| 3.4.1 不同施加电压下积污形貌分析 | 第38-39页 |
| 3.4.2 不同积污时间下积污形貌分析 | 第39-42页 |
| 3.4.3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42-4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4章 离子流场作用下直流导线表面积污特性 | 第44-54页 |
| 4.1 引言 | 第44页 |
| 4.2 直流导线周围单颗粒物的运动特性 | 第44-48页 |
| 4.2.1 离子流场中单颗粒物的场致荷电 | 第44-46页 |
| 4.2.2 单颗粒物所受库仑力的仿真分析 | 第46-48页 |
| 4.2.3 离子流场中单颗粒物的运动特性 | 第48页 |
| 4.3 不同实验条件下直流导线表面积污形貌分析 | 第48-53页 |
| 4.3.1 不同施加电压下积污形貌分析 | 第49-50页 |
| 4.3.2 电晕放电前后导线表面积污形貌对比 | 第50-51页 |
| 4.3.3 电晕放电强度对导线表面积污的影响 | 第51-5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 5.1 结论 | 第54页 |
| 5.2 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