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8页 |
1.1.1 水下隧道的广泛使用 | 第12-14页 |
1.1.2 现有隧道开裂渗漏情况 | 第14-16页 |
1.1.3 隧道裂缝的危害 | 第16-17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1.5 红外检测技术的优越性 | 第17-1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2.1 水分在完好混凝土中输运研究 | 第18-19页 |
1.2.2 水分在混凝土裂缝中输运研究 | 第19-22页 |
1.2.3 红外检测技术在混凝土检测中应用研究 | 第22-2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4-26页 |
2 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机理 | 第26-38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混凝土中水分输运 | 第26-29页 |
2.2.1 饱和混凝土中水分传输 | 第26页 |
2.2.2 非饱和混凝土中水分输运 | 第26-29页 |
2.3 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 | 第29-33页 |
2.3.1 裂缝理论模型 | 第29-31页 |
2.3.2 裂缝中水分渗透系数 | 第31-33页 |
2.4 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模型 | 第33-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数值分析 | 第38-47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模型 | 第38-40页 |
3.2.1 模型参数 | 第38页 |
3.2.2 几何尺寸 | 第38-39页 |
3.2.3 网格划分 | 第39页 |
3.2.4 定解条件 | 第39-40页 |
3.3 数值模拟结果 | 第40-41页 |
3.4 参数影响分析 | 第41-46页 |
3.4.1 外水压力 | 第41-42页 |
3.4.2 初始饱和度 | 第42-43页 |
3.4.3 水胶比 | 第43-44页 |
3.4.4 裂缝几何特性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压力水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渗透试验 | 第47-75页 |
4.1 引言 | 第47-48页 |
4.2 压力渗透试验方案 | 第48-54页 |
4.2.1 试验目的 | 第48页 |
4.2.2 试验原理 | 第48页 |
4.2.3 试验工况 | 第48-50页 |
4.2.4 试验设备 | 第50-52页 |
4.2.5 试块制备 | 第52-54页 |
4.3 压力作用下混凝土裂缝中水分渗透试验 | 第54-73页 |
4.3.1 试验步骤 | 第54-56页 |
4.3.2 试验结果 | 第56-58页 |
4.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8-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5 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水压渗透过程的红外特性试验研究 | 第75-89页 |
5.1 试验目的 | 第75页 |
5.2 试验原理 | 第75-76页 |
5.2.1 红外线 | 第75页 |
5.2.2 红外成像检测原理 | 第75页 |
5.2.3 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水压渗透过程红外检测试验原理 | 第75-76页 |
5.3 试验工况 | 第76-77页 |
5.4 试验设备 | 第77-79页 |
5.5 试块制备 | 第79-80页 |
5.6 试验步骤 | 第80-81页 |
5.7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1-87页 |
5.7.1 水压渗透过程红外辐射变化特征 | 第81-83页 |
5.7.2 外水压力影响 | 第83-84页 |
5.7.3 初始饱和度影响 | 第84-85页 |
5.7.4 裂缝几何特性影响 | 第85-87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作者简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