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2-27页 |
1 引言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2.1 公民素质的内涵 | 第13-15页 |
2.1.1 公民的内涵 | 第13页 |
2.1.2 素质的内涵 | 第13-14页 |
2.1.3 公民素质的内涵 | 第14页 |
2.1.4 公民素质的特征 | 第14-15页 |
2.2 公民素质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3 公民素质结构研究 | 第17-21页 |
2.3.1 公民素质结构的已有研究 | 第17-18页 |
2.3.2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 第18-19页 |
2.3.3 大学生公民素质结构逻辑分类的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2.5 家庭教养方式对公民素质的作用研究 | 第21-23页 |
2.5.1 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5.2 公民素质与家庭教养方式 | 第23页 |
3 问题提出 | 第23-25页 |
3.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3-24页 |
3.2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4-25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5页 |
3.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5页 |
3.4.1 理论意义 | 第25页 |
3.4.2 现实意义 | 第25页 |
4 论文的整体框架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 大学生公民素质问卷的编制 | 第27-44页 |
1 编制大学生公民素质问卷 | 第27-28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1.2 研究方法和程序 | 第27-28页 |
1.2.1 收集公民素质相关的资料 | 第27页 |
1.2.2 整理公民素质相关的资料 | 第27页 |
1.2.3 被试 | 第27页 |
1.2.4 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2 大学生公民素质问卷的修订 | 第28-37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2.2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28页 |
2.2.1 研究工具 | 第28页 |
2.2.2 被试 | 第28页 |
2.2.3 施测 | 第28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2.4.1 项目分析 | 第28-31页 |
2.4.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1-36页 |
2.4.3 信度分析 | 第36-37页 |
3 大学生公民素质问卷的确定及信度效度检验 | 第37-44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3.2 研究程序 | 第37页 |
3.2.1 研究工具 | 第37页 |
3.2.2 被试 | 第37页 |
3.2.3 施测 | 第37页 |
3.2.4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3.3.1 效度分析 | 第37-43页 |
3.3.2 信度分析 | 第43-44页 |
第三部分 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研究 | 第44-53页 |
1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2.1 被试 | 第44-45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3.1 大学生公民素质总体状况描述 | 第45-46页 |
3.2 大学生公民素质的性别差异 | 第46-47页 |
3.3 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其公民素质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 大学生不同政治面貌对其公民素质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 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年级差异 | 第49-50页 |
3.6 大学生公民素质生源地差异 | 第50-51页 |
3.7 大学生父亲的学历对其公民素质的影响 | 第51-52页 |
3.8 大学生母亲的学历对其公民素质的影响 | 第52-53页 |
第四部分 公民素质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 第53-6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5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3页 |
2.1 被试 | 第53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53页 |
2.3 施测 | 第53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5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61页 |
3.1 大学生公民素质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 | 第53-57页 |
3.1.1 大学生公民素质与父亲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53-54页 |
3.1.2 大学生公民素质与父亲教养方式的预测分析 | 第54-57页 |
3.2 大学生公民素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 | 第57-61页 |
3.2.1 大学生公民素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57-58页 |
3.2.2 大学生公民素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预测分析 | 第58-61页 |
第五部分 讨论及教育建议 | 第61-69页 |
1 关于大学生公民素质问卷的编制及素质结构的讨论 | 第61-64页 |
1.1 大学生公民素质问卷编制的策略与方法 | 第61-62页 |
1.2 大学生公民素质问卷的结构与内容 | 第62页 |
1.3 大学生公民素质问卷的信度 | 第62-63页 |
1.4 大学生公民素质问卷的效度 | 第63-64页 |
1.4.1 内容效度的验证 | 第63页 |
1.4.2 结构效度的验证 | 第63-64页 |
2 关于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的讨论 | 第64-66页 |
2.1 大学生公民素质总体特征 | 第64-65页 |
2.2 大学生公民素质的性别差异 | 第65页 |
2.3 大学生公民素质在政治面貌上的差异 | 第65-66页 |
2.4 大学生公民素质在年级上的差异 | 第66页 |
3 关于大学生公民素质与父母抚养方式关系的讨论 | 第66-67页 |
3.1 大学生公民素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66页 |
3.2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公民素质的预测分析 | 第66-67页 |
4 教育建议 | 第67-69页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69-71页 |
1 结论 | 第69页 |
2 对本研究的展望 | 第69-71页 |
2.1 关于大学生公民素质问卷的编制过程 | 第69-70页 |
2.2 关于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 | 第70页 |
2.3 关于大学生公民素质影响因素的探究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闻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