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导论 | 第11-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3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 第17页 |
1.3.4 研究方案 | 第17页 |
1.3.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担保圈贷款的基本概念与机理分析 | 第19-27页 |
2.1 担保圈贷款的基本概念 | 第19-22页 |
2.1.1 担保圈贷款的法律由来 | 第19-20页 |
2.1.2 担保圈的种类 | 第20-22页 |
2.2 担保圈贷款的形成原因 | 第22-24页 |
2.3 担保圈贷款选择的模型分析 | 第24-27页 |
2.3.1 担保圈贷款的稳定性 | 第24-25页 |
2.3.2 担保圈贷款的有效性 | 第25-26页 |
2.3.3 担保圈贷款的博弈论观点 | 第26-27页 |
3 担保圈贷款的风险隐患 | 第27-35页 |
3.1 浙江省担保圈贷款的现状 | 第27-29页 |
3.2 担保圈违约传导机制 | 第29-31页 |
3.2.1 Logistic增长模型 | 第29-30页 |
3.2.2 定量传染 | 第30页 |
3.2.3 定性传染 | 第30-31页 |
3.3 担保圈贷款出险的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3.3.1 制度层面 | 第31-32页 |
3.3.2 企业层面 | 第32-33页 |
3.3.3 组织层面 | 第33-35页 |
4 民营企业担保圈的风险识别 | 第35-46页 |
4.1 担保圈的识别方法 | 第35-37页 |
4.1.1 深度优先搜索 | 第35-37页 |
4.1.2 担保圈的图样绘制 | 第37页 |
4.2 浙江民营企业担保圈样本分析 | 第37-42页 |
4.2.1 样本情况初析 | 第37-40页 |
4.2.2 样本企业担保情况 | 第40页 |
4.2.3 样本企业的担保圈图谱 | 第40-42页 |
4.3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担保圈风险识别 | 第42-46页 |
4.3.1 社会网络关系的关键指标 | 第42-43页 |
4.3.2 担保圈SNA指标与企业违约情况的定量关系 | 第43-46页 |
5 完善商业银行担保圈贷款的风险控制 | 第46-53页 |
5.1 增加担保圈评价机制 | 第46-49页 |
5.1.1 担保圈的评级标准 | 第46-47页 |
5.1.2 担保圈风险评级 | 第47-48页 |
5.1.3 担保圈风险评级案例 | 第48-49页 |
5.2 落实担保圈风险管理措施 | 第49-50页 |
5.2.1 强化担保圈风险的事前控制 | 第49页 |
5.2.2 完善担保圈风险事后补救措施 | 第49-50页 |
5.3 担保圈贷款的积极管理 | 第50-53页 |
5.3.1 降低担保圈风险 | 第50-51页 |
5.3.2 完善信贷融资机制 | 第51-5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3-5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3-54页 |
6.2 本文的特色与不足之处 | 第54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