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微液膜对微通道流动沸腾影响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6-38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第17-37页
        1.2.1 微通道和常规通道的尺度划分和尺度效应第17-19页
        1.2.2 微通道流动沸腾可视化研究现状第19-22页
        1.2.3 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研究概述第22-30页
        1.2.4 微通道流动沸腾不稳定性的研究第30-33页
        1.2.5 微液膜对微通道流动沸腾的影响第33-37页
    1.3 本课题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7-38页
        1.3.1 研究目的第37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37-38页
第2章 实验系统、测量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第38-56页
    2.1 实验系统第38-40页
        2.1.1 气/液两相流系统第38-39页
        2.1.2 微通道流动沸腾实验系统第39-40页
    2.2 测试段第40-42页
        2.2.1 气/液两相流测试段第40页
        2.2.2 微通道流动沸腾测试段第40-42页
    2.3 实验方案第42-43页
        2.3.1 气/液两相流测试方案第42页
        2.3.2 微通道流动沸腾测试方案第42-43页
    2.4 主要实验装置第43-48页
        2.4.1 激光共聚焦位移计第43-46页
        2.4.2 高速摄像机第46页
        2.4.3 微流量驱动设备第46-47页
        2.4.4 微流量测量第47页
        2.4.5 温度测量第47-48页
        2.4.6 压力测量第48页
        2.4.7 高速数据采集第48页
    2.5 数据处理方法第48-50页
    2.6 误差分析第50-52页
        2.6.1 直接测量参数误差分析第50-51页
        2.6.2 间接测量参数误差分析第51-52页
    2.7 两相流基本定义和流动参数第52-55页
        2.7.1 两相流第52页
        2.7.2 干度第52-53页
        2.7.3 质量流量第53页
        2.7.4 平均速度第53页
        2.7.5 表观速度第53页
        2.7.6 空泡份额第53-54页
        2.7.7 无量纲参数第54-55页
    2.8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3章 微通道气液两相流液膜厚度测量和流体动力学研究第56-76页
    3.1 理论背景第56-59页
    3.2 气液两相流液膜厚度第59-62页
    3.3 气泡速度与液膜厚度第62-65页
    3.4 空泡份额与液膜厚度第65-69页
    3.5 液塞/气塞长度与液膜厚度第69-71页
    3.6 表面张力/粘度与液膜厚度第71-74页
    3.7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4章 流动沸腾环境下液膜厚度的测量与流动特征第76-93页
    4.1 流动沸腾可视化实验第76-77页
    4.2 初始液膜厚度第77-83页
    4.3 液膜厚度随时间的变化第83-88页
    4.4 微通道流动沸腾特征第88-91页
        4.4.1 液膜厚度瞬态分布第88-89页
        4.4.2 汽塞时间和液塞时间第89-90页
        4.4.3 汽泡速度第90-91页
    4.5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5章 微通道流动沸腾不稳定性和换热机理第93-115页
    5.1 沸腾曲线第93-94页
    5.2 局部换热系数第94-95页
    5.3 流动沸腾不稳定性第95-96页
    5.4 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机理第96-101页
    5.5 微通道流动沸腾不稳定性机理研究第101-105页
    5.6 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机理模型第105-114页
        5.6.1 三区理论模型简要第105-107页
        5.6.2 模型改进第107页
        5.6.3 模型计算流程第107-112页
        5.6.4 模型计算结果第112-114页
    5.7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15-119页
    6.1 本文研究结论第115-116页
    6.2 本文创新点第116-117页
    6.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第117-119页
主要符号表第119-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属微纳结构中光与等离激元的耦合效应及其调控
下一篇:固体缺陷与电荷有序的力学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