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引言 | 第12-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胶合木网壳结构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3 本课题的新颖之处 | 第14-15页 |
1.2 胶合木网壳结构的形式、优缺点和节点形式 | 第15-19页 |
1.2.1 胶合木网壳结构的形式 | 第15-16页 |
1.2.2 胶合木结构的优点和缺点 | 第16-17页 |
1.2.3 胶合木网壳结构的节点连接形式 | 第17-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节点连接的关键问题和新型耗能节点的引入模拟 | 第26-36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新型耗能节点的引入背景 | 第26-28页 |
2.3 节点构造特点 | 第28-30页 |
2.4 节点工作原理和性能影响规律 | 第30页 |
2.5 ANSYS中模拟该新型耗能节点的方法 | 第30-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胶合木网壳的静力分析 | 第36-66页 |
3.1 前言 | 第36页 |
3.2 网壳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36-42页 |
3.2.1 空间K6型网壳模型参数化建模思路 | 第36-38页 |
3.2.2 建模过程单元类型的讨论选取 | 第38-39页 |
3.2.3 网壳模型参数选取 | 第39-42页 |
3.2.4 边界条件和节点连接的处理 | 第42页 |
3.3 胶合木网壳结构静力分析 | 第42-62页 |
3.3.1 节点连接为理想的刚接情况 | 第42-51页 |
3.3.2 节点连接为理想的铰接情况 | 第51-52页 |
3.3.3 节点连接为新型耗能节点连接情况 | 第52-57页 |
3.3.4 三种不同连接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57-62页 |
3.4 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的对比验证 | 第62-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胶合木网壳的稳定性分析 | 第66-82页 |
4.1 前言 | 第66页 |
4.2 网壳结构的稳定性理论 | 第66-67页 |
4.2.1 网壳结构的失稳因素 | 第66-67页 |
4.2.2 网壳结构的屈曲类型 | 第67页 |
4.3 胶合木网壳的特征值屈曲分析 | 第67-74页 |
4.3.1 不同矢跨比对胶合木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 第67-71页 |
4.3.2 不同分割频数对胶合木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3 不同边界条件对胶合木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 第72页 |
4.3.4 不同节点连接对胶合木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5 不同影响参数下特征值屈曲分析的结果汇总 | 第73-74页 |
4.4 考虑初始缺陷的几何非线性稳定分析 | 第74-79页 |
4.4.1 初始缺陷值大小对胶合木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 第74-76页 |
4.4.2 不同杆件截面尺寸对初始缺陷下胶合木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4.4.3 不同矢跨比对初始缺陷下胶合木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 第77-78页 |
4.4.4 不同边界条件对胶合木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 第78页 |
4.4.5 不同节点连接方式对胶合木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 第78-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第五章 胶合木网壳的抗震分析 | 第82-126页 |
5.1 前言 | 第82页 |
5.2 胶合木网壳结构模态分析 | 第82-94页 |
5.2.1 自振频率 | 第82-84页 |
5.2.2 振型图 | 第84-86页 |
5.2.3 网壳基频随参数变化的研究 | 第86-90页 |
5.2.4 三种不同节点连接方式的胶合木网壳的模态分析 | 第90-94页 |
5.3 胶合木网壳结构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 | 第94-122页 |
5.3.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95-96页 |
5.3.2 地震波的调幅处理 | 第96-98页 |
5.3.3 不同地震波输入下的结构位移响应 | 第98-111页 |
5.3.4 不同地震波输入下的结构轴力响应 | 第111-12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2-126页 |
第六章 新型节点耗能器对胶合木网壳的减振作用分析 | 第126-144页 |
6.1 前言 | 第126-127页 |
6.2 新型节点耗能器对胶合木网壳位移减振分析 | 第127-135页 |
6.2.1 El-centro波罕遇地震作用下网壳位移减振分析 | 第127-131页 |
6.2.2 Carbon波罕遇地震作用下网壳位移减振分析 | 第131-132页 |
6.2.3 人工波罕遇地震作用下网壳位移减振分析 | 第132-134页 |
6.2.4 不同地震波罕遇地震作用下网壳位移减振对比 | 第134-135页 |
6.3 新型节点耗能器对胶合木网壳轴力减振分析 | 第135-141页 |
6.3.1 El-centro波罕遇地震作用下网壳轴力减振分析 | 第135-137页 |
6.3.2 Carbon波罕遇地震作用下网壳轴力减振分析 | 第137-139页 |
6.3.3 人工波罕遇地震作用下网壳轴力减振分析 | 第139-140页 |
6.3.4 不同地震波罕遇地震作用下网壳轴力减振对比 | 第140-14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1-14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4-146页 |
7.1 论文结论 | 第144-145页 |
7.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2页 |
附录A | 第152-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