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1-25页 |
| ·作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 ·作物抗旱形态特征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作物抗旱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自由基 | 第12-13页 |
| ·保护性酶类和保护性物质 | 第13页 |
| ·细胞膜结构与功能 | 第13页 |
| ·渗透调节 | 第13-14页 |
| ·作物抗旱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 ·干旱诱导蛋白与抗旱基因 | 第14-15页 |
| ·分子标记在植物抗逆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作物抗旱性鉴定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作物抗旱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 第18-19页 |
| ·作物抗旱性鉴定指标 | 第19页 |
| ·作物抗旱性的数量分析 | 第19-20页 |
| ·甘蔗抗旱性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 ·甘蔗生产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0-21页 |
| ·甘蔗抗旱机理研究 | 第21-22页 |
| ·甘蔗抗旱性鉴定方法 | 第22-23页 |
|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23-25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3-24页 |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4-25页 |
| 第二部分 广西54个区试甘蔗品种的抗旱性评价 | 第25-47页 |
|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 第25-2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 ·实验设计 | 第25-27页 |
| ·材料种植 | 第25页 |
| ·材料处理 | 第25页 |
| ·取样方法 | 第25-26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页 |
| ·主要试剂及缓冲液的配制 | 第26-27页 |
|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7-31页 |
|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 ·叶片相对含水量的测定方法 | 第27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 ·丙二醛的测定方法 | 第28页 |
| ·叶片水势的测定方法 | 第28页 |
| ·游离脯氨酸的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 ·过氧化物酶的测定方法 | 第29页 |
| ·数据分析及制图 | 第29-30页 |
| ·干旱胁迫及复水后甘蔗形态指标的调查 | 第30-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44页 |
| ·各单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抗旱系数及相关性分析 | 第31-34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34-35页 |
| ·综合评价 | 第35-41页 |
| ·隶属函数分析 | 第36-38页 |
| ·权重的确定 | 第38页 |
| ·综合评价 | 第38-41页 |
| ·干旱胁迫及复水后甘蔗形态指标调查 | 第41-44页 |
| ·讨论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第三部分 甘蔗抗旱基因的分离 | 第47-6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5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 ·材料种植与干旱胁迫处理 | 第47-48页 |
| ·材料种植 | 第47页 |
| ·干旱胁迫处理 | 第47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7-48页 |
| ·甘蔗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48-49页 |
| ·消化RNA中的DNA污染 | 第49页 |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49页 |
| ·甘蔗cDNA-SRAP扩增体系及PCR程序的优化 | 第49-51页 |
| ·cDNA-SRAP扩增产物检测 | 第51-53页 |
| ·配制聚丙烯凝胶电泳的相关试剂 | 第51-52页 |
| ·制板 | 第52页 |
| ·电泳 | 第52-53页 |
| ·差异片段的回收,再扩增和纯化 | 第53-54页 |
| ·差异片段回收 | 第53页 |
| ·差异片段的再扩增 | 第53页 |
| ·差异片段再扩增产物纯化 | 第53-54页 |
| ·序列分析 | 第54-5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 ·甘蔗正1叶总RNA的提取 | 第55页 |
| ·纯化后总R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55-56页 |
| ·纯化后的总RNA紫外吸收值和浓度 | 第56页 |
| ·cDNA-SRAP分析 | 第56-58页 |
| ·差异片段再扩增产物的纯化 | 第58页 |
| ·差异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58-59页 |
| ·讨论 | 第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 缩略词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