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1 地区协同发展运行机理研究 | 第15页 |
1.2.2 地区协同发展与税收的关系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地区间财税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 第16-17页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论文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创新和不足 | 第19-20页 |
1.4.1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9页 |
1.4.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地区协同发展与税收分享的理论分析 | 第20-29页 |
2.1 地区协同发展过程与政府干预 | 第20-21页 |
2.1.1 地区协同发展的意义 | 第20页 |
2.1.2 地区协同发展过程中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2.2 地区协同发展过程中进行税收分享的原因 | 第21-24页 |
2.2.1 地区协同发展引发的税收分配不均要求税收分享 | 第21-23页 |
2.2.2 地区间现行的财政收支差异要求税收分享 | 第23-24页 |
2.2.3 税收分享作为财力分配方式具有优越性 | 第24页 |
2.3 税收分享的原则、范围和类型 | 第24-29页 |
2.3.1 地区协同发展过程中税收分享的原则 | 第24-25页 |
2.3.2 地区协同发展过程中税收分享的范围 | 第25-27页 |
2.3.3 地区协同发展过程中税收分享的类型 | 第27-29页 |
第3章 我国促进地区协同发展的税收分享政策梳理及运行分析 | 第29-35页 |
3.1 我国目前促进地区协同发展的税收分享政策梳理 | 第29-31页 |
3.1.1 企业迁移过程中的税收分享办法 | 第29-30页 |
3.1.2 共建园区过程中的税收分享办法 | 第30-31页 |
3.2 我国目前促进地区协同发展的税收分享政策运行分析 | 第31-35页 |
3.2.1 地区内各地间税收分享政策的积极效应 | 第31页 |
3.2.2 协同发展中税收收入变化与分享受限 | 第31-32页 |
3.2.3 我国现行税收分享政策的局限性 | 第32-35页 |
第4章 国际上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财税利益分配政策借鉴 | 第35-39页 |
4.1 美国的州际税收协调机制 | 第35-36页 |
4.1.1 美国的州际税收协调机制介绍 | 第35页 |
4.1.2 对美国州际税收协调机制的评价 | 第35-36页 |
4.2 德国的横向财政平衡政策 | 第36-37页 |
4.2.1 德国横向财政平衡政策的介绍 | 第36-37页 |
4.2.2 对德国横向财政平衡政策的评价 | 第37页 |
4.3 欧盟的凝聚与区域发展基金 | 第37-39页 |
4.3.1 欧盟凝聚与区域发展基金介绍 | 第37-38页 |
4.3.2 对欧盟凝聚与区域发展基金的评价 | 第38-39页 |
第5章 促进地区协同发展的税收分享方案 | 第39-46页 |
5.1 促进地区协同发展的税收分享方案基准 | 第39-45页 |
5.1.1 存量企业迁移税收分享方案基准 | 第39-41页 |
5.1.2 伴随产业转移的新设企业税收分享方案基准 | 第41页 |
5.1.3 新设分支结构的税收分享方案基准 | 第41-42页 |
5.1.4 共建园区类型的税收分享方案基准 | 第42-45页 |
5.2 促进地区协同发展的其他政策支持 | 第45-46页 |
5.2.1 中央政府对地区的纵向转移支付 | 第45页 |
5.2.2 地区内各政府间的横向转移支付 | 第45-46页 |
第6章 区域特质对税收分享的影响:以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为例 | 第46-52页 |
6.1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特质性分析 | 第46-48页 |
6.1.1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战略核心具有特质性 | 第46页 |
6.1.2 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产业目标相对明确 | 第46-47页 |
6.1.3 京津冀三地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 第47-48页 |
6.2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特质性对税收分享政策制定的影响 | 第48-52页 |
6.2.1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特质性对税收分享精细化管理的影响 | 第48-50页 |
6.2.2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特质性对税收分享倾向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57-5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