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8页 |
1.2.1 表面微织构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微织构刀具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有限元模拟在微织构刀具切削加工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2.4 球头铣刀切削加工性能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5 刀具切削加工性能评价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硬质合金微织构表面结构强度分析 | 第18-35页 |
2.1 球头铣刀铣削过程作用区域分析 | 第18-21页 |
2.1.1 球头铣刀铣削过程坐标系的建立 | 第18-19页 |
2.1.2 球头刀-工件作用区域几何关系分析 | 第19-21页 |
2.2 球头铣刀前刀面微织构区域位置设计 | 第21-24页 |
2.3 微织构球头铣刀仿真建模 | 第24-29页 |
2.3.1 微织构球头铣刀片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2.3.2 刀具材料属性 | 第25页 |
2.3.3 刀具的网格划分 | 第25-26页 |
2.3.4 边界条件的创建与模拟载荷的施加方法 | 第26页 |
2.3.5 球头铣刀铣削钛合金实验与施加载荷的确定 | 第26-29页 |
2.4 微织构类型对刀具结构强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2.5 微织构位置对刀具结构强度的影响 | 第30-34页 |
2.5.1 微织构距刀尖的横向距离对刀具结构强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2.5.2 微织构与切削刃距离对刀具结构强度的影响 | 第32-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微织构硬质合金球头铣刀铣削仿真分析 | 第35-50页 |
3.1 微织构刀具切削过程能量表达式分析 | 第35-38页 |
3.1.1 能量WS计算表达式 | 第36页 |
3.1.2 能量WF的计算表达式 | 第36-37页 |
3.1.3 能量表达式分析 | 第37-38页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初步分析 | 第38-41页 |
3.2.1 微织构球头铣刀铣削钛合金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3.2.2 材料模型的建立 | 第39页 |
3.2.3 刀屑接触摩擦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3.2.4 切屑分离准则与网格重划分 | 第40页 |
3.2.5 切削热的产生 | 第40-41页 |
3.2.6 铣削过程的热交换及刀具磨损 | 第41页 |
3.3 微织构刀具铣削仿真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3.3.1 球头铣刀铣削过程有限元模拟 | 第41-43页 |
3.3.2 切削温度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3.3.3 切削力对比分析 | 第44页 |
3.4 微坑织构刀具正交仿真试验研究 | 第44-49页 |
3.4.1 仿真方案设计 | 第45页 |
3.4.2 切削力的研究 | 第45-47页 |
3.4.3 切削温度的研究 | 第47-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微织构硬质合金球头铣刀铣削实验研究 | 第50-64页 |
4.1 微织构刀具的制备 | 第50-54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4.1.2 激光加工技术及设备 | 第50-51页 |
4.1.3 表面微织构加工 | 第51-53页 |
4.1.4 微织构球头铣刀设计制备 | 第53-54页 |
4.2 微织构硬质合金球头铣刀铣削实验平台 | 第54-61页 |
4.2.1 实验条件及方法 | 第54-55页 |
4.2.2 切削力实验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4.2.3 切削时间对磨损的影响 | 第57-59页 |
4.2.4 刀具磨损与切削力响应分析 | 第59-61页 |
4.2.5 刀具磨损与工件表面粗糙度响应分析 | 第61页 |
4.3 与仿真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微织构球头铣刀铣削性能模糊综合评价 | 第64-74页 |
5.1 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构权 | 第64-65页 |
5.1.1 刀具切削性能评价指标 | 第64页 |
5.1.2 建立判断矩阵 | 第64-65页 |
5.1.3 一致性检验 | 第65页 |
5.2 切削加工性能评价指标分析 | 第65-68页 |
5.2.1 刀具磨损指标 | 第65-66页 |
5.2.2 切削力指标 | 第66-67页 |
5.2.3 切削温度指标 | 第67页 |
5.2.4 表面粗糙度指标 | 第67-68页 |
5.3 建立切削加工性能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68-71页 |
5.3.1 模糊综合评价的意义 | 第68-69页 |
5.3.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69-71页 |
5.4 微织构球头铣刀铣削性能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71-73页 |
5.4.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71-72页 |
5.4.2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72-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