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碳酸钙概况 | 第12-18页 |
1.1.1 碳酸钙物化性质 | 第12-13页 |
1.1.2 碳酸钙分类 | 第13页 |
1.1.3 国内外纳米碳酸钙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1.1.4 纳米碳酸钙特性 | 第15页 |
1.1.5 纳米碳酸钙应用 | 第15-18页 |
1.2 碳酸钙制备技术 | 第18-21页 |
1.2.1 复分解法 | 第18页 |
1.2.2 凝胶法 | 第18页 |
1.2.3 微乳法 | 第18-19页 |
1.2.4 碳化法及其制备进展 | 第19-21页 |
1.3 碳酸钙表面改性 | 第21-23页 |
1.3.1 表面有机改性 | 第21页 |
1.3.2 表面无机改性 | 第21-23页 |
1.4 聚醋酸乙烯酯乳液 | 第23-27页 |
1.4.1 聚醋酸乙烯酯的聚合 | 第23-24页 |
1.4.2 聚醋酸乙烯酯的性能 | 第24-25页 |
1.4.3 聚醋酸乙烯酯的改性 | 第25-27页 |
1.5 实验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5.3 本研究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纳米CaCO_3碳化法制备及表面无机改性 | 第29-53页 |
2.1 前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2.3 测试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2.3.1 沉降体积比分析 | 第32页 |
2.3.2 比表面积(BET)分析 | 第32页 |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2-33页 |
2.3.4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3页 |
2.3.5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 | 第33页 |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33页 |
2.3.7 包覆率测试 | 第33-3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4-48页 |
2.4.1 消化研究 | 第34-36页 |
2.4.2 碳化过程pH值变化 | 第36-37页 |
2.4.3 晶型控制剂的影响 | 第37-40页 |
2.4.4 氢氧化钙含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2.4.5 碳化温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2.4.6 CO_2流率影响 | 第44-45页 |
2.4.7 搅拌影响 | 第45-46页 |
2.4.8 改性剂的影响 | 第46-48页 |
2.5 表征结果分析 | 第48-52页 |
2.5.1 复合粒子表面结构分析 | 第48-50页 |
2.5.2 复合粒子微观状态分析 | 第50-51页 |
2.5.3 复合粒子晶体结构分析 | 第51-5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改性碳酸钙在PVAc乳液中的应用 | 第53-74页 |
3.1 前言 | 第53-5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4-56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54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4-55页 |
3.2.3 实验装置 | 第55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3.3 测试分析方法 | 第56-59页 |
3.3.1 固含量 | 第56页 |
3.3.2 单体转化率 | 第56-57页 |
3.3.3 吸水率 | 第57页 |
3.3.4 压缩剪切强度 | 第57-58页 |
3.3.5 表征测试方法 | 第58页 |
3.3.6 其他测试 | 第58-5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9-71页 |
3.4.1 纳米CaCO_3@SiO_2复合粒子分散研究 | 第59-61页 |
3.4.2 聚合方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3.4.3 单体转化率 | 第62-63页 |
3.4.4 PVA含量对乳液的影响 | 第63-66页 |
3.4.5 复合粒子对乳液性能影响 | 第66-71页 |
3.5 表征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3.5.1 胶粒微观状态分析 | 第71-73页 |
3.5.2 产品质量对比 | 第7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4.1 结论 | 第74-75页 |
4.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发明专利及发表论文目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