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西山白家庄煤矿废弃地景观再造设计
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7-10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7-9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2 煤矿废弃地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2.1 煤矿废弃地的概念与分类 | 第13-14页 |
2.1.1 废弃地的定义 | 第13页 |
2.1.2 煤矿废弃地的定义 | 第13页 |
2.1.3 煤矿废弃地的分类 | 第13-14页 |
2.2 煤矿废弃地对环境的影响 | 第14-15页 |
2.2.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4-15页 |
2.2.2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15页 |
2.3 煤矿废弃地的景观特质 | 第15-16页 |
2.3.1 人文景观 | 第15-16页 |
2.3.2 自然景观 | 第16页 |
2.4 煤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再造 | 第16页 |
3 西山白家庄矿二号井景观再造设计 | 第16-29页 |
3.1 西山煤矿废弃地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3.2 设计范围及位置 | 第17页 |
3.3 场地分析 | 第17-20页 |
3.3.1 资料调查 | 第17-18页 |
3.3.2 现场勘察 | 第18-20页 |
3.3.3 调查走访 | 第20页 |
3.3.4 记录测绘 | 第20页 |
3.4 景观再造设计目标 | 第20-21页 |
3.5 设计原则 | 第21页 |
3.6 设计方法 | 第21-22页 |
3.6.1 煤矿废弃地景观价值的重新树立 | 第21页 |
3.6.2 景观营造手法 | 第21-22页 |
3.6.3 景观要素设计方法 | 第22页 |
3.7 白家庄矿二号井景观再造设计主题 | 第22-23页 |
3.8 设计方案 | 第23-28页 |
3.8.1 总体布局 | 第23页 |
3.8.2 道路系统设计 | 第23页 |
3.8.3 空间布局 | 第23-24页 |
3.8.4 分区规划设计 | 第24-28页 |
3.9 植物种植设计 | 第28-29页 |
3.9.1 种植原则 | 第28页 |
3.9.2 树种选择 | 第28-29页 |
3.9.3 后期管理 | 第29页 |
4 施工建议 | 第29-34页 |
4.1 白家庄煤矿废弃地施工原则 | 第30页 |
4.2 施工方法 | 第30-34页 |
4.2.1 土壤治理 | 第30-31页 |
4.2.2 煤矸石山的治理 | 第31-33页 |
4.2.3 沉陷区治理 | 第33-34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4-37页 |
5.1 结论 | 第34-35页 |
5.2 讨论 | 第35-36页 |
5.3 不足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Abstract | 第40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附录 | 第43-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