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若苹教授治疗不寐经验总结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部分:何若苹临证经验研究 | 第9-13页 |
一、对不寐的认识 | 第9-11页 |
(一) 病名溯源 | 第9-10页 |
1. 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医学文献 | 第9-10页 |
2. 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文献 | 第10页 |
3. 宋辽金元时期的医学文献 | 第10页 |
4. 明清时期的医学文献 | 第10页 |
(二) 病因病机探微 | 第10-11页 |
1. 情志失常 | 第11页 |
2. 饮食不节 | 第11页 |
3. 劳逸失调 | 第11页 |
4. 病后体虚 | 第11页 |
二、治法的基本特点 | 第11-13页 |
(一) 虚者补不足 | 第11-12页 |
1.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 第11页 |
2. 交通心肾,水火相济 | 第11-12页 |
3. 安神养心,镇惊定志 | 第12页 |
(二) 辨证祛邪 | 第12-13页 |
1. 疏肝泻火 | 第12页 |
2. 清热化痰 | 第12页 |
3. 消导和中 | 第12-13页 |
第二部分:何若苹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 第13-28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21页 |
(一) 实验设计 | 第13页 |
(二) 研究过程与内容 | 第13-16页 |
(三) 治疗方法 | 第16-20页 |
(四) 疗效评价 | 第20页 |
(五) 统计方法 | 第20-21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21-24页 |
(一)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价疗效 | 第21-23页 |
(二) 治疗前后PSQI量表评分及疗效比较 | 第23-24页 |
(三) 根据PSQI和中医症候评价疗效结果对比 | 第24页 |
四、讨论 | 第24-28页 |
(一) 辨病归经,治疗精确 | 第25-26页 |
(二) 精选方剂,善用经典 | 第26页 |
(三) 常用药对,独具匠心 | 第26-28页 |
第三部分:典型案例 | 第28-31页 |
案例一 | 第28-29页 |
案例二 | 第29-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附表 | 第35-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文献综述 不寐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第39-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