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前言 | 第13-33页 |
·坦布苏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征 | 第13-14页 |
·坦布苏病毒的分类学地位 | 第13-14页 |
·坦布苏病毒的形态结构 | 第14页 |
·理化特性和培养特性 | 第14页 |
·坦布苏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4-20页 |
·坦布苏病毒与其他黄病毒属病毒的基因组同源性比较 | 第14-15页 |
·黄病毒属病毒主要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7-18页 |
·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8-20页 |
·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 | 第18-19页 |
·坦布苏病毒感染的病理学变化 | 第19-20页 |
·病理剖检变化 | 第19页 |
·病理组织学变化 | 第19-20页 |
·坦布苏病毒诊断方法的研究 | 第20-24页 |
·临床诊断 | 第20页 |
·实验室诊断 | 第20-21页 |
·血清学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血清中和试验 | 第20页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20-21页 |
·乳胶凝集试验 | 第21页 |
·坦布苏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第21-24页 |
·RT-PCR检测技术 | 第21-22页 |
·核酸探针检测技术 | 第22-23页 |
·RT-LAMP检测技术 | 第23-24页 |
·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防制 | 第24-25页 |
·生物安全措施 | 第24页 |
·免疫预防 | 第24-25页 |
·药物治疗 | 第25页 |
·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基本原理 | 第25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基本概念 | 第25-27页 |
·扩增曲线 | 第25-26页 |
·荧光阈值 | 第26页 |
·循环域值(Ct) | 第26-27页 |
·实时荧光定量的探针法 | 第27-30页 |
·非特异性荧光定量PCR——染料法(以SYBR Green为主介绍) | 第27-28页 |
·特异性荧光定量PCR——探针法 | 第28-29页 |
·分子信标(Beacon)法 | 第29-30页 |
·双杂交(FRET)探针法 | 第30页 |
·实时荧光定量的定量方法 | 第30-31页 |
·以内参基因为标准的相对定量 | 第30-31页 |
·比较Ct值法的相对定量 | 第31页 |
·标准曲线法的绝对定量 | 第31页 |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方法在临床生产中的应用 | 第3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1-3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9页 |
·材料 | 第33-34页 |
·病毒与试验动物 | 第33页 |
·主要试剂及化学药品 | 第33页 |
·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方法 | 第34-39页 |
·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 | 第34-37页 |
·坦布苏病毒的分离与增殖 | 第34页 |
·引物 | 第34页 |
·坦布苏病毒RNA基因组的提取 | 第34-35页 |
·RT-PCR反应 | 第35页 |
·PCR产物的纯化 | 第35-36页 |
·PCR产物与pMD18-T Vector载体连接 | 第36页 |
·用CaCl2制备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 | 第36-37页 |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37页 |
·坦布苏病毒的毒力测定 | 第37页 |
·攻毒试验 | 第37-39页 |
·实验分组 | 第37页 |
·样品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第37-38页 |
·样品棉拭子、血液及组织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坦布苏病毒分离鉴定结果 | 第39-42页 |
·坦布苏病毒NS3基因RT-PCR扩增结果 | 第39页 |
·TMUV NS3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39-40页 |
·坦布苏病毒在鸭胚中的培养特性 | 第40-41页 |
·坦布苏病毒分离株的毒力测定 | 第41-42页 |
·樱桃谷雏鸭感染坦布苏病毒后的潜伏期 | 第42页 |
·樱桃谷雏鸭感染坦布苏病毒后的排毒规律 | 第42-43页 |
·樱桃谷雏鸭血液中坦布苏病毒载量的变化 | 第43页 |
·樱桃谷雏鸭感染坦布苏病毒后各组织器官中病毒载量的变化 | 第43-45页 |
4 讨论 | 第45-47页 |
5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