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棉间作对棉花冠层结构、光合生产及养分运移特征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果农复合系统的概念与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间套作对棉花生长发育影响 | 第12-13页 |
·间套作对棉花冠层结构与光合生产的影响 | 第13-14页 |
·间套作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4-15页 |
·棉花养分吸收与运移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杏棉间作棉花生长发育的研究 | 第19-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试验地基本情况 | 第19页 |
·供试材料 | 第19页 |
·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0-21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8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生育进程 | 第21-22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出叶速率 | 第22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株高变化 | 第22-23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植株性状变化 | 第23-26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成铃时空分布 | 第26-28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杏棉间作棉花冠层结构与光合特征的研究 | 第29-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供试材料 | 第29页 |
·试验设计 | 第29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40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叶面积指数(LAI)变化 | 第30-31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平均叶倾角(MTA)变化 | 第31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冠层开度(DIFN)变化 | 第31-32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透光率变化 | 第32-33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倒1至倒4叶叶片SPAD值变化 | 第33-34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铃对位叶SPAD值变化 | 第34-35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倒4叶光合动态变化 | 第35-36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第五果枝铃对位叶光合动态变化 | 第36-37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叶片光合日变化 | 第37-40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杏棉间作棉花养分吸收与运移的研究 | 第42-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试验设计 | 第42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2-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N积累 | 第43-45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P_2O_5积累 | 第45-47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K_2O积累 | 第47-49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杏棉间作棉花产量与品质的研究 | 第50-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试验设计 | 第50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0-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 | 第51-53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光合产物分配 | 第53-54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产量构成因素 | 第54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纵向部位棉纤维品质 | 第54-55页 |
·间作棉与单作棉横向部位棉纤维品质 | 第55-56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56-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1页 |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间作棉生长发育 | 第58页 |
·间作棉冠层结构与光合特征 | 第58页 |
·间作棉养分吸收与分配 | 第58-59页 |
·间作棉产量与品质 | 第59页 |
·研究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