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种子活力的基因型差异及生态点影响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 1 植物种子活力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 第10-12页 |
| ·种子活力的概念 | 第10-11页 |
| ·种子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11-12页 |
| 2 种子活力的生物学基础 | 第12-15页 |
| ·棉花种子的结构与种仁物质构成 | 第12-13页 |
| ·种子的发育、贮藏及萌发 | 第13-14页 |
| ·种子活力的变化历程 | 第14页 |
| ·种子物理性状与活力 | 第14-15页 |
| ·种子营养物质含量与活力 | 第15页 |
| 3 影响棉花种子活力形成的因素 | 第15-17页 |
| ·基因型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15页 |
| ·环境因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15-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24页 |
| 第二章 棉花种子活力的基因型差异 | 第24-40页 |
| 摘要 | 第24-2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 ·测定内容及方法 | 第25-28页 |
| ·大田出苗率测定 | 第25-26页 |
| ·种子活力室内发芽测定 | 第26-27页 |
| ·棉花种子物理性状测定 | 第27-28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 ·不同测定方法下棉花种子活力的基因型差异 | 第28-35页 |
| ·标准发芽试验 | 第28-30页 |
| ·低温发芽试验 | 第30-31页 |
| ·人工老化发芽试验 | 第31-33页 |
| ·盐胁迫发芽试验 | 第33-34页 |
| ·不同活力测定方法系统聚类结果 | 第34-35页 |
| ·活力指标与大田出苗的相关性 | 第35-36页 |
| ·棉花种子的物理性状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 | 第36页 |
| 3 小结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生态点对棉花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40-64页 |
| 摘要 | 第40-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41页 |
|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 ·棉花种子活力测定 | 第41页 |
| ·棉花种子物理性状测定 | 第41页 |
| ·棉花种子营养物质含量测定 | 第41-42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60页 |
| ·棉花种子活力的基因型及环境差异 | 第43-48页 |
| ·发芽势 | 第43-44页 |
| ·发芽率 | 第44-45页 |
| ·苗重 | 第45-46页 |
| ·发芽指数 | 第46-47页 |
| ·活力指数 | 第47-48页 |
| ·不同生态点棉花种子的物理性状差异 | 第48-52页 |
| ·子指 | 第48-49页 |
| ·种仁率 | 第49-50页 |
| ·健子率 | 第50-52页 |
| ·不同生态点棉花种子种仁的营养物质含量差异 | 第52-57页 |
| ·油分 | 第52-53页 |
| ·蛋白质 | 第53页 |
| ·可溶性糖 | 第53-54页 |
| ·蔗糖 | 第54-55页 |
| ·淀粉 | 第55-56页 |
| ·氨基酸 | 第56-57页 |
| ·种子品质与种子活力 | 第57-58页 |
| ·种子营养品质性状与物理性状的关系 | 第57-58页 |
| ·营养物质含量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 第58页 |
| ·气候条件与种子品质及种子活力的关系 | 第58-60页 |
| ·气候条件与种子品质的关系 | 第58-59页 |
| ·气候条件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 第59-60页 |
| 3 小结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64-70页 |
| 摘要 | 第64页 |
| 1 讨论 | 第64-66页 |
| ·棉花种子活力测定方法间的差异 | 第64页 |
| ·棉花种子的物理性状及其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 第64-65页 |
| ·棉花种子的营养物质含量及其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 第65页 |
| ·基因型差异对棉花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65页 |
| ·生态点差异对棉花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65-66页 |
| 2 结论 | 第66页 |
|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6页 |
| 4 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