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流通和放映论文

“东亚电影中心”目标视野下的中国电影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绪论第11-17页
 一、研究对象与综述第11-13页
  研究对象及目标第11页
  研究综述第11-13页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3-15页
  研究思路第13-15页
  研究方法第15页
 三、研究创新与意义第15-17页
  研究创新第15-16页
  研究意义第16-17页
第一章 东亚环境下的中国电影成长路径第17-29页
 第一节 中国电影与东亚的联系第17-19页
  一、如何定义“中国电影”第17页
  二、东亚国家的文化关联第17-18页
  三、东亚文化与电影的关系第18-19页
 第二节 中国电影的成长轨迹概述第19-29页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第19-23页
   (一)中国电影的起步与发展第19-21页
   (二)发展初期的港台电影第21页
   (三)其他东亚国家的电影发展初期概况第21-23页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第23-25页
   (一)陷入窘境的中国电影第23-24页
   (二)境遇不同的港台电影第24-25页
  三、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第25-26页
   (一)曲折前进的中国电影第25页
   (二)香港电影的承袭与创新第25-26页
   (三)文化交融下的台湾电影第26页
  四、20 世纪70年代年至今第26-29页
   (一)1970 年至1992年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电影第26-27页
   (二)1992 之后市场经济推动下的中国电影第27-29页
第二章 中国“东亚电影中心”概述第29-39页
 第一节 二战前的“东亚电影中心”——上海第29-32页
  一、时代背景第29-31页
  二、发展轨迹第31-32页
 第二节 二战后的“东亚电影中心”——香港第32-39页
  一、时代背景第33页
  二、香港电影成长路径第33-39页
   (一)电影起源第33-34页
   (二)初创辉煌第34-35页
   (三)六七十年代第35-37页
   (四)新的巅峰第37页
   (五)寻求合作第37-39页
第三章“东亚电影中心”的评判与成因第39-49页
 第一节“东亚电影中心”的评判依据第39-43页
  一、中国电影的内在生命力第39-41页
   (一)规模化的电影产业第39-40页
   (二)专业化的电影人才第40-41页
  二、中国电影的外在影响力第41-43页
   (一)上海在东亚的吸引力第41-42页
   (二)香港电影的亚洲影响第42-43页
 第二节“东亚电影中心”的形成条件第43-49页
  一、气候条件第43-44页
   开放的政治经济环境第44页
  二、土壤根基第44-46页
   (一)东亚相似的文化渊源第44-45页
   (二)丰富的城市文化背景第45-46页
  三、活性因素第46-47页
   (一)专业化人才的汇集第46页
   (二)对观众的准确把握第46-47页
  四、成长系统第47-49页
   (一)标准化的产业运行第47页
   (二)适合的制度与模式第47-49页
第四章“东亚电影中心”目标的思考与建议第49-64页
 第一节 中国电影发展境遇第49-56页
  一、中国电影发展现状第49-54页
   (一)政策环境第49-50页
   (二)产业运行第50页
   (三)题材类型第50-51页
   (四)票房绩效第51-54页
  二、中国电影的机遇与挑战第54-56页
   (一)历史的积累与优势第54页
   (二)当下中国电影发展机遇第54-55页
   (三)邻国带来的压力与挑战第55-56页
 第二节“东亚电影中心”目标的具体建议第56-64页
  一、客观认识中国电影第56-58页
   (一)接纳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第56-57页
   (二)正确认识电影自身的属性第57-58页
  二、传受双方须共同努力第58-60页
   (一) 高电影从业人员专业性第58-59页
   (二)培养观众的整体素质第59-60页
  三、高电影产品质量第60-61页
  四、规范电影市场与监管第61-64页
   (一)电影发行和放映市场第61-62页
   (二)规范电影监管制度第62-64页
总结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浅析消费主义文化视域下的综艺大电影现象
下一篇:数字特效技术在剧情短片中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