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抗凝血活性的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6页 |
·引言 | 第15页 |
·多糖的发展历程以及桑叶多糖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桑叶多糖的提取方法 | 第16-18页 |
·热水浸提法 | 第16-17页 |
·酸浸提法 | 第17页 |
·碱浸提法 | 第17页 |
·酶法 | 第17-18页 |
·超声提取法 | 第18页 |
·微波提取法 | 第18页 |
·桑叶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8-22页 |
·脂类物质的去除 | 第19页 |
·蛋白质的去除 | 第19-20页 |
·色素的去除 | 第20-21页 |
·小分子的去除 | 第21页 |
·桑叶多糖的纯化 | 第21-22页 |
·分部沉淀法 | 第21页 |
·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纯化 | 第21-22页 |
·凝胶过滤色谱分离纯化 | 第22页 |
·桑叶多糖的特征分析 | 第22-23页 |
·桑叶多糖的纯度分析及分子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桑叶多糖的总多糖含量测定 | 第23页 |
·桑叶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 第23页 |
·桑叶多糖的生物学活性 | 第23-24页 |
·论文选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桑叶粗多糖的提取及优化研究 | 第26-37页 |
·前言 | 第26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6页 |
·材料 | 第26页 |
·仪器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桑叶粗多糖的提取工艺 | 第26页 |
·桑叶粗多糖得率的测定 | 第26-27页 |
·桑叶粗多糖多糖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第27页 |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 | 第27-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6页 |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28-30页 |
·不同温度下桑叶粗多糖得率的变化趋势 | 第28-29页 |
·不同提取时间下桑叶粗多糖得率的变化趋势 | 第29页 |
·不同料液比下桑叶粗多糖得率的变化趋势 | 第29-30页 |
·不同提取次数下桑叶粗多糖得率的变化趋势 | 第30页 |
·响应面结果分析 | 第30-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第3章 桑叶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 | 第37-43页 |
·前言 | 第37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37页 |
·材料 | 第37页 |
·仪器 | 第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桑叶多糖中糖含量及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糖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桑叶粗多糖的脱蛋白 | 第37-38页 |
·桑叶粗多糖的脱色 | 第38页 |
·桑叶多糖的纯化 | 第38-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1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9-40页 |
·桑叶多糖糖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 第39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 第39-40页 |
·桑叶粗多糖的脱蛋白和脱色研究 | 第40页 |
·桑叶多糖的纯化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第4章 桑叶多糖的性质研究 | 第43-53页 |
·前言 | 第43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43页 |
·材料 | 第43页 |
·仪器 | 第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桑叶多糖组分的纯度及分子量测定 | 第43-44页 |
·桑叶多糖组分的全波长扫描 | 第44页 |
·桑叶多糖组分的红外分析 | 第44页 |
·桑叶多糖组分的单糖组成分析 | 第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桑叶多糖组分的纯度及分子量测定结果 | 第44-46页 |
·桑叶多糖组分的全波长扫描结果 | 第46-47页 |
·桑叶多糖组分的红外分析结果 | 第47-49页 |
·桑叶多糖组分的单糖组成分析结果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第5章 桑叶多糖的抗凝血活性研究 | 第53-58页 |
·前言 | 第53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53页 |
·材料 | 第53页 |
·仪器 | 第53页 |
·试验方法 | 第53-54页 |
·桑叶多糖组分对APTT影响的研究 | 第53-54页 |
·桑叶多糖组分对TT影响的研究 | 第54页 |
·桑叶多糖组分对PT影响的研究 | 第54页 |
·统计分析 | 第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57页 |
·桑叶多糖组分对APTT的影响 | 第54-55页 |
·桑叶多糖组分对TT的影响 | 第55-56页 |
·桑叶多糖组分对PT的影响 | 第56页 |
·MPS-2b的抗凝血活性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