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坳陷东部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带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引言 | 第11-20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致密砂岩气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库车东部勘探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 ·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成果认识 | 第18-20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8-19页 |
| ·主要成果认识 | 第19-20页 |
| 2 库车坳陷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29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2页 |
| ·烃源岩特征 | 第22-25页 |
| ·储层特征 | 第25-26页 |
| ·盖层特征 | 第26-27页 |
| ·储盖组合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 3 库车东部烃源岩特征 | 第29-57页 |
| ·烃源岩分布 | 第29-33页 |
| ·有机质丰度 | 第33-39页 |
| ·有机质类型 | 第39-40页 |
| ·有机质成熟度 | 第40-42页 |
|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 第42-49页 |
| ·正构烷烃 | 第43-45页 |
| ·类异戊二烯烷烃 | 第45页 |
| ·甾烷 | 第45-47页 |
| ·萜烷 | 第47-49页 |
| ·热模拟轻烃特征 | 第49-56页 |
| ·热模拟轻烃组成 | 第50-53页 |
| ·成因类型 | 第53-55页 |
| ·成熟度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4 库车东部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 第57-71页 |
| ·天然气组分 | 第57-61页 |
| ·烃类组分 | 第57-60页 |
| ·非烃类组分 | 第60-61页 |
| ·天然气稳定碳同位素 | 第61-64页 |
| ·天然气轻烃 | 第64-66页 |
| ·天然气成熟度 | 第66-68页 |
| ·天然气成因 | 第68-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5 库车东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 第71-79页 |
| ·原油族组分 | 第71-72页 |
| ·原油同位素 | 第72-74页 |
| ·原油轻烃 | 第74页 |
| ·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 | 第74-78页 |
| ·正构烷烃 | 第75-76页 |
| ·类异戊二烯烷烃 | 第76页 |
| ·甾烷 | 第76-77页 |
| ·萜烷 | 第77-78页 |
| 小结 | 第78-79页 |
| 6 库车东部油气成藏特征 | 第79-99页 |
| ·典型气藏特征 | 第79-84页 |
| ·迪北致密砂岩气藏 | 第79-82页 |
| ·迪那2凝析气藏 | 第82-84页 |
| ·油气源对比 | 第84-90页 |
| ·气源对比 | 第84-86页 |
| ·油源对比 | 第86-90页 |
| ·油气成藏期分析 | 第90-93页 |
| ·储层致密时间与成藏关系 | 第93-98页 |
| 小结 | 第98-99页 |
| 7 有利勘探区带分析 | 第99-106页 |
| ·迪北斜坡带 | 第99-102页 |
| ·吐格尔明构造带 | 第102-105页 |
| 小结 | 第105-106页 |
| 8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06-108页 |
| ·结论 | 第106-107页 |
| ·创新点 | 第107-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问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4页 |